01
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通过豆瓣租房小组觅得一住处,一间15平的次卧,合租的还有主卧一位研究生学历的男生,也就是所谓的“二房东”。只是我在那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连夜匆匆收拾行李搬了出来。
究其原因,是我没按照他的要求上三重锁,而他在我不知情的状况下在客厅按了一个摄像头。然后,我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指责他侵犯了我的隐私,他说我屡教不改就是不按他的要求锁门。
我以为我搬出去了,也就相安无事了。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在豆瓣小组看到他发的长帖,大致意思是:之前住了一个伪文艺女青年,多次强调锁门的问题,就是不改。上班族心好累,无奈之下按了一个摄像头,还嫌侵犯了她的隐私……
只是因为我跟他吵了一架,所以我就变成了“伪”文艺女青年?
只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眼前的苟且,所以我追求的诗和远方就变成了一种嘲讽?
也许吧,在外界的眼中,文艺青年应该是与诗为伴,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而一旦你沾染了一丁点烟火气就不纯粹了,就是“伪”文艺青年。
02
如果以“纯粹”论真伪,那么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放弃全部道德、责任与世俗生活,为了追求美真正献祭出全部灵魂的人物。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只一句“我已决心与你分开,一早动身去巴黎,不再回来”便匆匆了结了17年的婚姻;他抛弃了自己的儿女,用一句“孩子小时候招人疼,但现在长大了,我没什么特别感情”便打发了。
他一遍遍在重复“我非画不可”。就像落水的人不管泳技好坏都要游,不游出来就会淹死,他非画不可,由不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文章描绘的那样:他内心似乎有某种剧烈的力量在挣扎,似乎有某种无比强大、无以抗拒的东西控制了他,让他无法自拔。他好像真给魔鬼附了身,那魔力随时会把他撕裂。
他很“怪”,怪得一塌糊涂。他离经叛道,无视世俗的约束,他毫不在乎物质的丰裕,只追求精神的丰满。
如果这样的“怪”人,是你身边的人,你会喜欢这样的人吗?
03
半个月前,看完了电影《黄金时代》,对萧红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便找来了其他资料来看,有一个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豆瓣评分很高,讲的是电影《黄金时代》拍摄时的情形,并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做尽可能的还原。
里面有一个小插曲,当记者问扮演萧军的冯绍峰和扮演端木蕻良的朱亚文,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选择萧红这样的才女作为人生伴侣时,他们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是的,作为才女,我们会钦佩你;但作为伴侣,我们不会选择你。
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我们佩服他为了理想孤注一掷、逃离社会、远离世俗的勇气,我们羡慕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怪脾气,我们欣赏他惊为天人的画作,但我们并不喜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太累太累了,不管是情侣还是朋友。
你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抛弃了你独自远行,你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对你破口大骂,你并不知道他会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儿……
在他的心里,没有世俗的牵绊,没有社会的约束,有的只是心底里的那把火,那把熊熊燃烧的艺术之火。这样的人,谓之天才。
天才就是天才,和道德无关。
04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罗伯特说,颇有些道貌岸然的样子。很显然,作者对那种抛却世俗的羁绊,勇敢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理想与现实,是勇敢者的冒险。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艰难抉择的人,有的人选择了六便士,在优渥的环境里暗暗羡慕敢于追寻梦想的人,有的人选择了月亮,在贫困中苦苦挣扎坚守着梦想。
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可能用尽了全力,也是过着平凡的一生。毕竟,很少有人有这个魄力,在不惑之年,放弃安稳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来到一个避世的小岛,过着深居简出、食不果腹的生活,只是为了那高高在上的“月亮”。
我们不是“怪”人,我们只是社会中的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