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体验了1节十人的小班课,是我最爱的刘艳老师带课。毫无例外的,每次都令人惊喜。
窗外是皑皑白雪,室内几个人围坐在温暖的地板上,看刘艳老师抱着备课本子进行板书,认真的讲解关于身体的智慧~
那一刻,突然在心里清晰的定义了,选择艾扬格,真的不是一次简单的运动,而是对身体的研习。经由大脑的理解、接纳,再将正位、精准的体式传达作用于身体,发挥身体的智性。
1、身体线性与结构
像建房子要先有设计图,理解和重建身体也要从“设计图”开始,身体的设计图,既是身体的线性。身体的中心线,向上挺拔,向下的扎根,脚掌前后的延伸,身体两侧左右的扩展,构成了身体的线性框架,每一个部位有它细微的线性。理解了身体的线性有助于在学习中更好的理解老师的指令,到底该如何让一个指令在身体上精确地发生。
艾扬格每个体式首先要构建一个结构,在体式的关键部位创造空间感。
比如三角侧伸展,首先要构建稳稳的三角,后面的腿,脚跟、脚外侧要用力踩住,脚跟踩地的力让大腿外侧上提帮助胯骨收紧,前面脚跟、脚内侧踩实地面,保持两腿两脚紧实工作状态,这样身体向一侧弯曲时才不会后侧的胯被顶出去,很多身体柔软的人,一下子手就触到地面,但结构也走形了。一个正确的姿势展现出来是非常扎实稳定的。
再来看上身,两腿稳定,胯骨内收,整个人被两腿撑起挺拔向上,下弯时胯骨的紧实上提不能丢,向上向远伸出去,无论多柔软的身体,你会发现弯下去不再那么容易,上身与腿的力量形成了拮抗,下弯的那一侧胯部保留了空间,而不是直接折下去。这样建构得体式是稳定的、舒适的,气息流畅,大脑能够在其中保持安宁。
2、大脑与身体共同参与
我们的大脑习惯了掌控身体,但又掌控不了,不信你试一下,告诉你的每一根脚趾,向前延伸,能做到吗?
当某一个体式身体做不到位的时候,大脑习惯了控制,想尽办法去做到“形似”。比如前屈,当你努力用手触及地面时,可能丢失了腿的结构。习练中大脑的参与要与身体的参与做到平衡,大脑理解了前屈需要做到脚的坚实腿的稳固,从下往上的力量作用于胯,作用于腰和后背,剩下的就交给身体。
老师做了一个比喻,非常形象。她说:就像滴一滴墨汁到水里,它需要慢慢的晕开一样,身体是一个精密的机体,给它一点时间,当你的一个部位做出正确的姿势,比如当你学会了脚底的三个点着地踩实地面,来自脚的力量会传递到脚踝-小腿胫骨-膝盖-大腿-胯骨…,整个人一点一点向上延伸挺拔起来,直到头顶垂直于天花板,来自脚的力量就在身体里晕染开来。
3、艾扬格学习方法
老师把这部分叫做“构建体式的基础”,总结一下就是:眼睛看、耳朵听,大脑理解,手去触碰,身体全然参与。
首先大脑接受指令,根据理解试一下,自己做出来是什么样子;然后眼睛观察,看看老师指导一个正确的体式过程,每一个部分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根据观察后新的理解再去尝试。你会发现有些部位不太听话,可以通过手的触碰去唤醒它,轻轻地拍一下,像是叫醒一个打盹的人~,让大脑感知到它的存在,指引它参与工作。
在一个体式中,如果有些部位没有参与,那一定有些部位会做的极端,因为它们没有形成相互作用、平衡的力量。
4、理解自己的身体
最终,我们都要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对每一个体式的重建。
体式有标准,然而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来形态各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同的。必须接纳这种不同,接纳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追求“形”或是标准动作,只要它在我们身上正确地发生就够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交给时间慢慢积累。
习练的过程,保持全然的觉知,觉知正确的体式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多少,觉知是否还可以多做一点点,觉知自己有没有停留在舒适区,有没有太过疲惫,太轻松和太疲惫都不会有进步,找到那个平衡点不断地突破。所有的突飞猛进都是一点一点突破舒适区的结果。
记得刚开始练习艾扬格的时候,不断的给身边的朋友安利。后来体验过的有几位朋友,他们感受并不是那么好。说“怎么那么简单,那些体式我轻易就做到了”,“我以为会有个音乐什么的怎么是这样”……
我意识到他们对瑜伽的期待。好像流瑜伽,就讲究流动性,体式一气呵成,有舒缓的音乐。这应该是很多人像我曾经一样理解的瑜伽。艾扬格不是,她的每一个体式像是一颗颗珍珠,每一个都要停下来反复打磨。
今天体验过小班课更是感受深刻,我想很多与我一样热爱艾扬格的人,真的不仅仅因为运动而习练,而是通过理解、改善自己的身体,带来的对身心灵的影响,甚至于对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影响。
至于简单,大概因为还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体式…学习了十年的老师都称自己为初学者,因为身体太精妙了,需要我们持续地探索。
越习练越不再轻易安利他人,如果有一天瑜伽的作用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那时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做到的,我会说因为习练艾扬格瑜伽的结果。
瑜伽(Yoga)来自梵语,意为联合、加入、结合和束缚,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加以引导、运用。摩诃迪瓦.德赛在《甘地谈薄珈梵歌》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瑜伽意味着将身心灵的所有力量与神结合;它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智力、大脑、情感、意志的规范;它还意味着内在宁静,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均衡地审视生活的所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