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万老师“精英日课”的文章“天才少年还是靠谱的”,颠覆了我对智商的认知,并且更加坚定了努力对于普通人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智商在学术界共识,大致如下:
1)从统计意义上,智商是一个通用能力。智商高的人,情商也会高,体育也会好。智商与各种能力成正相关。
2)智商是天生的,可以遗传。智商在一生中是稳定的。
3)智商虽不是成就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基石。就如身高和篮球运动员的关系。
简单概括,世人对智商的认知经历了入下发展过程:
19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ewis Terman 就做过一项长期实验,挑选高智商的孩子,跟踪研究,并给予成长辅助。结果这些孩子并没有成才。而因达不到他智商指标而被他刷下来的两个孩子,智商129多,反而获得诺贝尔奖。
这个实验,打破了世人对智商,天赋的惯有认知:天才不直接等于成才。
接着就引申出了“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即通过后天正确的训练,没有过人天赋,达到一定量,也是有成才机会的。
还引申出“心态模式”的理论。即,成长性思维。我们现在都知道,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夸孩子,不要夸他聪明,而要夸他们努力勤奋。要让孩子知道天赋并不决定一切。后天的努力可以让他们保持进步。这样的心态,会让孩子避免和不能改变的天赋死磕,而是从可以改变的地方着手。
这两个引申出来的概念,对我们普通人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心理安慰。似乎,天赋并不如此重要。
然而,心理学家Julian Stanley又主持了一项类似的研究。挑选出极具天赋的孩子,进行辅导,跟踪研究。不同的是,他们挑选的是12-14岁的在SAT考试中数学在全美前1%的孩子。而长期跟踪研究的结果是,这些孩子大多都有所作为。包括众所周知的扎克伯格,Lady GaGa。
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呢?
数学比智商重要,更能准确挑选人才;
真正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数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超群的人,即有天赋的人。
虽然这个研究并不是说数学不好的人不能成才,也有不少数学不好的人取得大成就,如钱钟书。但这项研究还是让我不得不承认一些实事:
数学确实非常重要。大喊让数学滚出高考,是荒诞的。没有数学,难以选拔人才;
普通人,也只有比努力的命;
我们大多人就是普通人。戒骄戒躁,谦虚再谦虚,再用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才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我们更要用心钻研和运用刻意练习,这将是一个普通人超越另一个普通人唯一可以把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