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较为骄傲的一件事,便是有一个做饭超级好吃还会制作各种零食小吃的奶奶。我家奶奶是个勤劳的主,也是个能力强者。因为一双巧手能制作各种干果炒货,所以我们几个身为她名下的孙女口福极大,个个都是会吃的吃货。每次读书放假一回老家住几天,肚子都是鼓鼓的回学校。寒暑假的住的时间久点,一回爸爸妈妈那边,邻居都直接说,回奶奶家住上十天半个月就胖了哟,我们都臭不要脸地笑嘻嘻大声回答:伙食好呗,哈哈哈哈哈。随着奶奶年纪大了,我们都因读书不在身边,许多较为繁琐的东西也交给她的媳妇们做了。不过一到过节放假,我们都回老家集聚一团,奶奶就喜欢做艾粑粑给我们吃。我们那的说法是艾粑粑,是清明节时每家会做的吃食,在中国好听的说法为“青团”,估计是因为其颜色为青,形状为团子得此之名,将翠绿翠绿的艾草把纯白的面团染成了比墨翠绿色,是一门调色的艺术,深了如同溪流边长久覆盖在石头上的墨绿色青苔,淡淡却像那种极好看的淡绿。艾粑粑是用糯米制作出来的,伴着清香的艾草的味道,口感细腻。
做艾粑粑的艾草极为讲究,需要在清明节之际采摘,采之过早,艾草略涩,在清明过后采摘,艾草老了,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而清明之际的艾草水分含量大,颜色最为好看。采摘时只摘植物的上部分,最嫩的那部分叶子,不然根部会使得粑粑的不细腻。把摘好的艾草清洗干净放进滚烫的锅中煮熟直至茎可以轻轻扯断,捞起并沥干水份。奶奶会在清明采摘一大桶透着谈谈清香气嫩绿艾草,清洗干净后把艾草煮熟,拿出清明节要做的一部分,剩下的半加工艾草分为几部分分别装在食品保鲜袋中,然后再放入冰箱冷冻室藏起来,以备我们每次放假回来嘴馋,又拿出来做给我们吃。
准备好了艾草就“和粉”了,即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我家的艾粑粑是我们那做的最好吃的,不是我自夸哦,当然,在我心里奶奶做的艾粑粑是最好吃呢。奶奶的艾粑粑做的好吃是有秘诀的,即放入艾草的量、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及加入部分面粉,这样做出来的艾粑粑颜色青如墨翠绿色,拿在手上吃不会黏在手上。由于人口众多,我们家都是拿一个大不锈钢铁盆子来和粉,一般糯米粉的量大于粘米粉大约为5:3的样子,再放入适当面粉,这绝对是个不为认知的秘诀,加入面粉会使的艾粑粑没那么黏,吃起来不会腻歪,也不会弄脏手。把三种粉搅拌均匀后再加水和糖来和面,水不放很多要使面和的干点,然后把艾草掰成一点一点的加入到面团中,然后找一个手劲比较大的人再反复揉面,使得艾草充分融入其中,面团就完美的焕然一新,穿上了绿裙子了,我一般都是这个揉面的家伙,承担了这个重担,总的来说,这可真是个体力活。
最后大家把手洗干净坐到一起,取一团小绿团,在两只手心中来回滚两三圈成为一个圆球,用手轻轻一压,一个好看的艾粑粑就完美成型了,然后放在洁白的蒸布上。奶奶的艾粑粑最厚也最大,按她的说法来说,她是个大方的人,妹妹们的艾粑粑比较小,因为她们喜欢吃小巧的东西,而我不大不小。结果就看到三种size的艾粑粑团团坐在蒸步上,绿的团子配白的蒸布,恰是好看。
此时掌握了大局争分夺秒的的奶奶已经把大锅的水烧开了,把蒸笼放上去,蒸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我们总是等在大锅旁,等着其出锅,因为出锅时的艾粑粑最好吃,出锅时的颜色最好看,极绿极绿的透明翠绿色,伴着热气儿出现在我们眼中,就像天上五公主踏着云似的。我们这些馋鬼儿总是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就往嘴边塞,有点烫又不能立即吞下去,只能嚼嚼然后张嘴往外哈气儿,等一会了再下肚,哈哈哈,一般吃奶奶的大个儿吃三四个就把肚子吃饱了。我们先把自己的肚子照顾好了,奶奶会等艾粑粑稍微冷却一点,一个一个叠起来,背对着背似的把艾粑粑整齐的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十个十个一份的装一袋,给周围的邻居们送点去,一起分享。
我们都爱吃艾粑粑,因为不比的其他的小吃,一年中也就吃几回,不过我家做的次数较多,别的家一般就清明做一次甚至不做,因为做这个繁琐,事后要清洗各种器具啥的。奶奶却不嫌麻烦,她总爱在电话里说,等你们放假回来做艾粑粑吃,等我们回家了,她也把所有粉买好了,然后大家伙一起来动手,一起等着艾粑粑出锅。每次我们边做艾粑粑边说学校生活的趣事,边打闹嬉戏,边比较谁做的最好看,出锅时抢着吃最好看的那一个艾粑粑。每当咬上第一口刚出锅的、热腾腾的冒着艾草清香的艾粑粑,内心无比的满足。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