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说,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地,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在《精进》一书中,采铜用这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在第一章《时间之尺》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应该如何对待时间,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待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人却觉得时间多到无聊地难以打发。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
作者先是引用大学者梁漱溟先生的回答——郑重,并且补充说应该学习孩子们的“郑重”,因为他发现,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而现代心理学家把人们对待时间的不同的视角划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相信你我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人,总认为过去比现在好;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这类人对过去的自己不满意,总希望一切从头来过,假如重新开始肯定有一个不同的自己。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是典型的乐天派,从不为还没到来的明天担忧。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对现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更相信一切是命中注定,再怎么样也无济于事,不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中。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认为为了将来,现在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但也因此总是脚步匆匆,经常忽视现在的感受。
对照一下,你是属于哪种呢?无论是哪一种都不用过于高兴或沮丧,因为任何一种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点。
所以心理学家提出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即,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现实场景加以灵活选择,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在非工作时间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积极过去视角适合在与家人一起时,多想想曾经与家人一起走过的时光。
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譬如,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希望自己在35岁前创业成功,实现财务自由,但具体为此做哪些准备,怎样着手实施就不知道了。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相对于周末早起锻炼身体,很多人宁愿多睡会懒觉,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很多“拖延症”的原因所在。
要想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一是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相对于十年后那个模糊的理想,制定一个三年计划、五年计划或许更有可行性和指导性。
二是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举例来说,假如你不想因刷朋友圈占用过多的时间,可以选择“停用”朋友圈功能。
3.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合理利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呢?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短半衰期事件或许在当时能够带来愉悦,但是它消失得也很快,并不能留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这也是很多爱喝酒的人宿醉之后反而更感觉虚无的原因。
所以,作者建议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句话暗含着两层含义: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日常所做的,有哪些属于长半衰期,哪些属于短半衰期。
所幸我自己现在喜欢的长跑、阅读和写作都属于长半衰期的事件,这些事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可能也是因为自己体会到了其中的意义所带来深层次的满足感吧。
用半衰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要多读经典。因为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你有没有那样的体会,有些畅销书虽然也很吸引人,但看完之后脑子却一片空白,基本没有什么收获可言。
4.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帕金森第一定律指出: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在这种背景下,“时间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你也总是整天脚打后脑勺,忙得不可开交的话,你有没有尝试下载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手机软件、包里手帐不离身、或者参加过相关的讲座,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水平,让自己从慌乱中解放出来,变成一个从容的时间管理达人?
但是作者告诉你,这只是“技术层面的解决”,即,只对问题的表面部分实施干预,而忽视了问题深处的根源。
因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复杂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而且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实际上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所以,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实际上,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改变自己,就意味着说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所以,采铜建议我们应该从一味求快的心理惯性中跳出来,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包括,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包括,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这是因为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各种词藻和方式形容过时间的宝贵,而任何形容在现在看来都不为过。既然时间如此宝贵,但愿我们都能郑重地对待它,使用好自己的时间之尺,获得我们想要的人生。
对《精进》一书七个阅读章节进行拆解,每天10分钟,7天读完一本书。
期待你能和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