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老师特别强调孩子上课要记笔记。上网课的时候不仅要听,还要会记笔记,笔记做得好的还能给期末测评加分。
可是儿子却很发愁,因为他不会做笔记。一节20多分钟的课听下来,除了画了几个圈和几条线之外,就再也没有多余的字迹了。孩子着急,向我求助,要我教他方法。
其他的不敢说,做笔记我是最有经验了,从小学开始,我的笔记就是被同学们竞相借阅抄写的对象。初高中甚至上大学以后也一直保持着记笔记的习惯。我还兴师动众地找出上学时候的笔记本给孩子看。
但是在翻阅这些记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笔记后,我才发现,如果按照《笔记成功术》这本书里说的笔记概念,其实我一直以来都不会记笔记!
究竟怎么做才是会做笔记?是对课文已有知识的归纳总结,还是自己拓展课外知识的汇总?
《笔记成功术》的作者米山公启认为,笔记不只是机械地抄写和誊写,而是伴随着思考和分析的做摘要和记录。因为人只有在思考时,才会引起头脑中的变化,所以单纯的抄写经书或听音打字这类行为,由于缺少自身有意识地思考,对脑部活化的功效,远不如必须先理解他人言语,然后进行信息分析、并依照本身需求进行摘要的笔记过程。
用这个标准去评判我以前的笔记,相当多的笔记本里,整本都是纯抄写的内容,看不出哪些是带有自己思考痕迹的内容,大部分都只是对学习内容的简单摘抄而已,没有融进自己的想法观点,全是知识点的累积,通过多写几遍达到重复记忆加深印象的目的。给大脑一种错觉“你看我都写了这么多了,这些知识我都掌握了!”
再来看看儿子的语文课上被要求记的笔记。首先孩子们需要将生字生词标注出来,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重点段落还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要点和修辞方法、阅读感受等总结出来;最后针对课文后面的问题给出答案。
如果以上内容都写到了,那么老师就会让你通过。这些被要求记下的内容里,有对课文已有知识点的概括,也有对这些知识的再加工,更有逼着孩子积极主动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即课文里没有现成的答案,你得自己组织语言并给出回答。
只抄写不思考问题的记录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反而是浪费时间,因为孩子认为这些内容书本里本来就有了,为什么还要我再写一遍?
只有一面思考一面书写的笔记术,才能真正锻炼大脑。儿子挑文章重点和概括大意的能力并不差,差的是用笔记锻炼思维、自我提问、理顺知识框架的能力,而这也正是许多自认为会做笔记的人所缺乏的,就像我一样。
正好趁这次机会,我也好好学习一下如何做笔记吧,和儿子一起探讨怎么利用记笔记的方式让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