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有效注意时间短暂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前两天谈了生理和认知的原因,今天谈情绪(情感)方面的原因。
1.爱好(兴趣):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在教学上老师们千方百计的把自己的课堂设计的有趣(基于任务本身而言,与学生的感觉是否一直,还要打问号的)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其实这是一种外在的动机,而真正要让孩子喜欢的是出于内在动机——孩子的兴趣点。如果孩子/学生对某项活动有“恋爱感”,其实根本不需要家长/老师监督或催促的,因为他们本身在享受着此刻的任务带给他们的愉悦。
我女儿喜欢很多手工,经常是各种作业没有做完,就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各种小制作中去了。有时候可能是对令人生厌的作业的一种逃避,但更多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我发现有时候她边看电视边做,我想当然的以为她做不到一心二用,但事实是她基本是在听电视,有时可能电视声音仅仅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其没有分散太多的注意。但是反过来,让她边写作业边看电视,那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我的一个远房堂弟,比我女儿小两个月。从小喜欢画画,于是这孩子在一切可能的画材上画画,家里的院子里、土墙、树叶都是他的画板。在一切可能的场合都在画画,被奶奶锁家的时候、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候、奶奶带到地里的时候等等。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就要侍弄一亩三分地,于是没有太多时间干预孩子的行为,反而造就了这孩子的绘画能力,他的天赋在没有被破坏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用他奶奶的话说,吃饱喝足了,如果没人打搅,他会一直画下去。看见这孩子的专注力有多强大。四年前的清明节扫墓的时候,那孩子给我爸爸画的速写非常传神。
2.有趣(与无聊相对):这是基于任务本身的特点而言的,属于外部动机的范畴。如一门课是否被孩子喜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本身是否有趣、是否考试(不考试的学科,孩子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基本是喜欢的)和老师如何上课。这些因素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第二个是国家决定的,第三个是老师决定的,都有很大的人为因素。第一个则是课程本身的特点,有一定(毕竟课程也是人编订的)的客观性,如美术课、音乐课基本没有不喜欢的孩子。于是,孩子们对有趣的任务,自然会分配更多的关注,对无聊的任务除非强迫,有正常情绪表达的孩子是不会讨好老师和家长的。于是,我们看到了面对“豆腐三碗三碗豆腐”的作业时,孩子能有多大的动力去完成了,也别指望他能集中注意力了。反正我女儿是非常讨厌这种作业的,如果不能理解孩子讨厌作业的原因,自然处理不好孩子和家长的情绪,鸡飞狗跳就出现了。于是有些作业就是我的任务了,我写她看书。
相对于作业而言,书籍对我女儿有莫大的吸引力。以前放学回家,先是看一阵书了再写作业,这个假期则是看了上百本的书,阅读速度也比我快(因为阅读的内容不同,但即使同一本书,她的速度比我快,不过效果没有统计过),也听了几十本书,但是对语文阅读作业特别反感,如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的阅读习题,非常讨厌的。于是,看书的时候总是安静、也不听任何音频。可是写作业的时候,却要边听故事边写作业。可以说除了阅读时间,其他时间,耳根子不能清净的。
所以,这也给老师提出了要求,重复性的作业少布置些吧,因为不仅没有效果,也让学生讨厌老师,还会对这些孩子的心智产生不好的影响,更伤害那些被迫“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使他们养成讨好权威的心理和失去自我(有一定的奴性)。家长们也要正确看待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理智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辩证分析老师对成绩的要求(有时候,学生的好成绩是老师的垫脚石,学生也可能成了牺牲品),不要盲目迎合老师的作业要求,也要关注孩子对学业、对作业的态度和情绪表达。毕竟完成学业的是孩子,他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家长了解孩子的感觉并让孩子能表达出来,孩子才可能精神独立、生活自主、学习主动。
强调一下:我说的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比较关注其成长,他们也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对学业等有基本的判断的孩子。而对于留守儿童、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其他特殊家庭的孩子,这些缺乏家庭监护的孩子,老师们的爱和严格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3.孩子当时的心情
当我们愉悦的学习、工作、开展社交活动的时候,注意力肯定是比较集中的,即使有时会分散,但整体上不会出现思想跑毛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写作业前,心情不好,加之在学校辛苦一天了,晚上回家又有那么多无聊的作业,家长还催促着尽快完成,有些家长张嘴就是吼叫的,孩子的心情糟糕透底了。他可能尽想着如何反抗家长了。其实即使在大棒政策下,他表面在椅子上坐着了,手也动着了,但思想却离开了作业。但是,如果孩子在写作业之前,能有个好心情,而且写完之后父母不要变本加厉地再加一套试卷等,孩子的注意力还是能集中到当前的任务中的。
其实,有关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陆续分析了生理、认真和情绪方面的原因。明天继续分析生活经验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