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马老师咨询师督导营里我做的翻转课堂文字稿整理:
今天在正式分享开始之前,我需要先澄清一点:我不是转型的专家,我看到群里有很多小伙伴,都是换了好些行业,每个行业都做得特别成功的。
而我自己在转型的过程中,并不算特别顺利,目前为止也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成就,同时我也踩了不少坑,走了许多弯路,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困惑。才算是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那么转型这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我们该如何跨越呢?希望本次我的分享能对群里的各位老师,特别是在以后遇到想转型又找不到方向的来访者时,会有一些启发。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到我今天分享的主题:职场老司机转型四部曲,发现一个未知的自己。我会通过四个部分,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进行今天的分享:
第一部分:转型背后的真相
第二部分:遭遇职场倦怠期如何破?
第三部分:转型的核心问题
第四部分:转型中常被忽略的点
首先我们开始,第一部分:转型背后的真相
我相信不管是亲生经历过还是遇到过有类似经历的来询者,各位老师对职场转型这个概念都不会陌生。
也是我们很多人在职业生涯中必经的阶段。大家为了不同的目的和诉求,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转型,有风险但可能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机会。
但来询者转型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或许不愿意告诉咨询师,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
一般转型背后的真相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是由于来询者本身职业能力不足想要通过转型来逃避,但这种情况往往得不偿失,从一个坑跳入到另一个坑。
第二类是因职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想通过换环境的方式转型,这也是一种逃避。
第三类是职业倦怠,在熟悉的环境呆久了,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做着做着就没有激情了。
我发现我自己这种职场老司机就属于第三类原因:职业倦怠。我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一家500强外企,从基层人员到中层管理。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了十年以上,需要提升的专业技能都已经提升,职位晋升,收入增加这些价值回报又不大可能再有大幅度地增长了。而面对职业的未来和前景,自己却不甘心就此停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焦虑,迷茫。这时候职业倦怠就出现了。
那么遭遇了职场倦怠,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接下来,就进入到今天分享的第二个部分。遭遇职场倦怠期如何破?
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如何做的:
首先需要我们明确职业目标,
然后再确定职业发展策略,
根据策略采取实际的行动。
最后找信得过的人帮你出谋划策。(这些人一般指职场前辈,父母,长辈等)
这种传统的策略表面上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传统策略的思维误区:
一:了解自己。
我们大多数的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性格,需求,能力,核心价值观和优先级进行梳理和分析。但这种做法根植于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人们只要发掘出了“真实的自我”,最终就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实际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什么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
佛家有三毒:贪,嗔,痴。儒家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和恐惧我。
大家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啊?
下面我就分别来解释一下这三者:
希望我是指: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预期我:是指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而恐惧我:是指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
“真实的自我”植根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
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传统职业规划的错误,你就会发现:我们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思考,梳理,反复规划就能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是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的。
传统观念认为:痛苦是变化唯一的动力,我想起之前我的几次公司内部转岗,都是由于痛苦才导致我做出了改变。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痛苦往往会导致我们行为的瘫痪,因为只有我们有了可以感觉、触摸和品尝到的诱人选项之后,才会真正地发生改变。
我们对“真实自我”的执着导致多样性的丢失,如果一上来就急于弄清真实的自我,往往会导致行为的瘫痪,在等待自己豁然开朗的过程中,机会就已经从你面前溜走。
举个列子,我想辞职已经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始终停留在YY阶段。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公公还会拿这个事情开过我玩笑,因为我经常把:“我要开一家小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却迟迟不行动。自己还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我公公终于忍不住对我说,你都说了N次这样的话了,然而你的小店呢,却连个影子都没有!我当时听完就觉得特别地羞愧。
误区二:找信得过的人做参谋。
传统策略认为,当你计划职业转型的时候,应当向那些最了解你的人请教,但每当你想要重塑自己新的职业身份时,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曾经有过相同经历并了解自己方向的指引者。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弱连接,也就是跳出我们平时固定的生活,工作圈,去接触新的朋友,新的交际网络和专业的群体。
我想起自己在转型的初期,也会受到周围熟悉的朋友,特别是家人的影响,记得她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还那么折腾干嘛啊!你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圆满的家庭了,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生活,就这样下去不是挺好的吗?你就别东想西想了,以免最后得不偿失就惨了。
我承认,这些人的话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也曾让我止步不前。所幸,通过努力,我找到了我的同类,大家一起抱团成长,丝毫没有感到阻力,反倒是给了我无限的动力。
误区三:追求一步到位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只要有了改变的欲望,只需要做个决定就行了。
传统策略告诉我们,别用微小的,表面上的调整来愚弄自己,实际上,急切的重大改变会欲速则不达。
一步一步地采取一些小措施反而会使我们在重新界定自己的职业身份时,做到更加全面和更有依据。数据显示,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轨迹很少成为一条直线——如果我们进两步退一步,最终停留的地方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对比传统策略“先计划,再行动”的思路,非传统策略“先行动,再计划”的思路恰恰相反,它提倡的是一种试错,一种重塑自我的过程。
第一步:放手去探索各种可能的自我,问问自己:我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还有哪些可能性去一一尝试?
第二步:在新旧职业身份之间徘徊,不断尝试可能的旧的和新的自我。
第三步:不断输出结果,产生外在的改变,最终导致职业的改变。同时也要不断深化:内在的改变:在“我是谁”和“我该做什么“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第四步:为深度转型打好基础,将事情的优先顺序重新排序,更新我们对事情和自我的看法。
在新的可能的自我刚刚开始形成时,往往不会被我们注意,但随着它们变得越来越形象。具体。它们会挤占旧的自我的空间,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对两者进行一番比较。
我们无法轻而易举地抛弃自己过去的(虽然可能已经过时的)职业身份,这些旧角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整个世界的固有看法。
想要在转型的路上走得更远,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些固有的观念,这一步会走得非常艰难,因为一旦进入转型初期(离转型成功还早),各种不同的自我就会不停地打架,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渡阶段。
但咬牙渡过这个阶段,前面的路就会豁然开朗。我的这个过渡期应该就是2016-2017年的两年时间,不断试错,不断探索,父母觉得我不务正业,我自己也特别焦虑,感觉看不到方向。
下面第三部分,转型的四大核心,
我结合自己转型前后的种种经历,总结出来了以下四点:
一:找到初心
二:实验性尝试
三:建立新的人脉
四:强化自我意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点:
一 如何找到初心:
我自己出现转型这个想法是在很多年前,但仅仅只是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我记得当时我还想过要创业,因为那时候刚刚生完第一个孩子,想过要开一家母婴用品小店,甚至连商业计划书都写好了,地点也选了,但由于没有和家里人达成一致,导致我迟迟没有行动,这个计划就胎死腹中了。
所以几年前的我虽然整天忧心忡忡,最终还是安于现状,过着一成不变的上班族生活。
直到2016年有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连续几周熬夜加班,应对招投标。常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回到家孩子们都睡了。
而我早上七点又要急急忙忙地出门去工作。我走的时候,孩子们还没有起床。
那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有一位和我年龄差不多大的男性朋友得癌症去世了,留下一位4岁的儿子。
种种事情交织在一起,不免让我开始思考很多问题。
我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价值又是什么?
我五年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对自己发问。
我才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辞职转型这个问题了。
然后我不免想起了自己上过的一次心理学的课程,在最后的答疑环节,我有位同学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现在有个特别好的工作机会,但是要去外地工作。可是我的老公不同意两地分居,我很纠结,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做决定呢?”
记得当时老师什么也没说,就直接问她:“到目前为止,你一共换过几个工作啊?”
她想了一下答道:“不多,就三个。”
老师又问她:“那你打算换几个老公呢?”
听到这个问题,我这位同学立即沉默下来,她思考了一会儿告诉老师说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认为老师的这两个提问特别高明,立马就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初心。
而我转型的初衷是希望自己的时间更加灵活自由,能够好好地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在兼顾家庭的同时不忘自我成长,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小事业。
通过不断地思考,我发现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
一旦明白了自己要什么,同行业,不同职位或者不同行业,同职位的工作机会,我就都没有再考虑了。
但完全的全职妈妈的生活也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所以会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努力发展一门能自我成长的副业,关于如何找到这个热爱的领域,我也是经历了几番波折,起初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所幸最后我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了我所热爱的生涯咨询这一领域。
二 实验性的尝试:
我为转型付出的准备期应该是两年多。在这之前的确会经历一个特别迷茫和混乱的时期,感觉找不到方向,又特别迷茫,什么都想要去尝试,又什么都不敢去贸然尝试。
从2016-2018的两年的时间,我通过四种方式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尝试做对外汉语老师,组织读书会,管理电台,参加各种培训并写作输出。
用我妈的话来说,就是不务正业,但其实我认为可以在这四个字前面加上一个字:不止务正业,因为,就像古典老师有本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说的那样,我们的生命有无限的可能性,只是很多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就是在不断地试错和行动中,我越来越清晰了自己的热爱,并找准了方向,坚持做了下去。
也逐渐开启了小步试错,不断探索的过程。
感觉生命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满足和喜悦,整个生命状态就真的像滚雪球一样,把我的内心练就地越来越强大,大到当有一天,我可以说服自己,轻松自如地换一种生活方式,告别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把重心放在家庭和自我成长上面来。
三 建立新的人脉:
也就是在这两年,我链接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优秀小伙伴,也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的同事圈,妈妈圈,亲戚,邻居,同学圈。
这里还有一句话想要分享给大家:“你的视野里要有牛人,也要有和你同频的战友。”
牛人的作用:知道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会时时鞭策自己进步。
知道牛人的速度和方向,找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并且有机会学习他,模仿他,跟随他,甚至期待有一天能够和他比肩。
同频战友的作用:陪伴你,鼓励你,成长的路上一起努力,坚定走下去。
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
这也是我当初加入马老师的督导营想和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共同成长的原因。
四 强化自我意识:
每一位试图转型的人,在离职后都曾面临过有关职业身份的大问题:我是谁?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或我害怕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职业转型的风险。
这并不意味着“我做什么”就等于“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来源。工作和社会关系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工作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框架,而我们在这个框架内,安排各种事情并对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事情做出决定。
这也难怪,当这一框架尚未确定的时候,或者说在我们意识到这一框架并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知所措。
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弄清楚了“我是谁”这个问题,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问题仍然会再次困扰自己。
究其原因,是来自学术中所说的“不确定感”,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对先前认识的自我的失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也可能是由于自己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已不再可靠或不再让自己满意。
当我们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时候,如何能够坚持去重塑自己呢?在转型的起步阶段,我们可能也无法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思考一些更为开放的问题
(比如:我可能成为的多种自我,哪一种是现在最吸引我的?哪一种是最容易去尝试的?)能否为转型开好头,取决于我们是在试图找到一种真正的自我,还是尝试多种可能的自我并做出评估。
我在辞职后,也对自我身份感到特别迷茫,做过兼职的对外汉语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小打小闹的尝试,但最令我感到开心的是:在我学完基础班不久,还没有做过一次公益咨询,机缘巧合,就有人找我做付费的咨询。
当然这并不是夸我自己有多厉害,我很清楚,最多只能算自己比较幸运而已。但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比如:共情能力,亲和力,善于出谋划策。
当然自己也明白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要学习和积累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不免使我想起自己以前的焦虑式学习:学了这样,学了那样,但由于没能及时变现,导致后来根本没有动力坚持下去,以至最后不了了知。
在辞职之前,我根本没有规划出我以后的主要方向是生涯咨询。
这和寻找一个新的职业身份一样,并不是说提前选择好了一个,就要坚持下去,放弃别的选择那么简单。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有什么在等着你,所以我们只有去不断的尝试,强化自我意识。
就像挑衣服一样,在不清楚适合自己的风格之前,需要我们不断地试穿才能找到合适的尺码,合适的颜色和款式。然后我们通过对比细节,再淘汰一些,最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件挺伤脑筋的事情。
只有通过尝试,我们才能找到最吸引自己,最可行的选择,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才能给自己创造“认识自我”的机会。
这也体现了三叶草里面的:兴趣,能力,价值。快速地使自己手中的三叶草转动起来。
将已有的和刚刚获得的技能、兴趣以及对自己的看法进行重组,去逐步适应那个正在形成的新的自我。
记得自己刚刚裸辞的那段时间,还找不到正确的定位,出去参加活动的时候,别人介绍自己是什么什么职位,什么什么公司的,每次轮到我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介绍自己,直到越来越清晰自我定位,我会说我首先是一位全职妈妈,然后是一名自由职业者,生涯规划咨询师。
每重复一次,都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
当然,每次这样介绍完自己之后也强化了自己要在这个领域慢慢沉淀的信念,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接下来,对应的生涯工具,这里我就不详细地讲了,相信群里各位老师比我更专业。我就简单提一下。
如何找到初心——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观探索提问和工具引导。
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和尝试呢?——可以通过天赋优势探索来打造自己的最小可行产品。
如何建立新的人脉呢?——可以通过混圈子,参加感兴趣的社群,线下活动的方式来获得。
其实人脉也是一种资源,我们需要好好梳理。
如何强化自我意识呢?——通过快速变现,让三叶草尽快转起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强化自我意识。
我相信,人生的每一步试错,每一个选择,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总之就是一句话:
人生路,每一步都算数。
接下来,进入到第四个部分,我想分享
转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三个点:它们是:
1:职业艺术照蒙蔽双眼
2:投入产出比,计算失误
3:自我认知,价值观不清晰
前面两点,我相信不用我多讲,群里的各位老师一看到关键字:艺术照,产出比都能够秒懂。
职业艺术照往往是说我们对想要转型从事的行业认知还不够深入,往往只看到了光鲜美好的那一面,但劣势在哪里,很多转型的人没有有了解过,所以最好能做一个深入的职业访谈,把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都深挖一下。
而投入产出比计算失误,就好比你从一个坑跳入到了另外一个坑,比如你冲着高工资跳槽去了一家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行业,职业或者组织。结果却发现新的职位加班多,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算单位时间的回报率其实还不如你原来的职位呢。
所以在做出转型决定之前,一定要计算好价值,成本和风险,等把这三个因素都考虑清楚了,再做选择,估计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这里,我想重点强调第三点。对自我认知,价值观的不清晰(而自我认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为:能力,价值观,内在需要,心理原因,动机)
在我自己纠结要不要辞掉工作的时候,面临两个选择:走与留。那段时间我寝室难安,反复思考,一次又一次退缩,记得我当时还找过公司一位资深HR姐姐,让她帮我分析。那个时候,她刚刚上完新精英的基础班,就给我做了一次公益的咨询。她给我上了一堆工具,决策平衡单,CPU,角色饼图,生命之花等,最后给我的建议是:让我不要辞职,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努力发展副业。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自己7月份做的一个咨询,当时的复盘文章还被生涯研习社推送了,我也在群里分享过这篇文章,讲的是我的一位工作八年,热爱瑜伽的来访者,想辞职全心全意从事瑜伽事业,我最后给她的建议,还是保留主业,不要贸然辞职。
结果没想到,我自己最终还是辞掉了工作。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咨询师们普遍都比较保守呢?
开个玩笑哈,其实我是没有充分的数据来证明这一观点的,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咨询师给的只是建议,但建议采不采用,往往还在于来询者自己,毕竟咨询师不是来询者,很多综合性的问题,咨询师没有办法为来询者做综合的考量。
咨询师更多地是站在职场的角度来看问题。来询者更多的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来做出选择。比如我自己转型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我现在的状态是这个样子:主业带娃,副业做做咨询,写写文章,偶尔倒腾点理财产品,空余时间用来陪娃,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马拉松,越野比赛。
我目前的生活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咨询,跑步,陪娃。看似特别简单,但要做好其实不太容易。
在收入上,很惭愧地说:我目前的收入比上班的时候少了很多,我也有过焦虑的时候(特别是我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我妈总是在我耳边,巴拉巴拉,说什么,你要是不辞职,就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我承认自己的情绪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等我冷静下来思考过后,特别是仔细分析了我当初离职的目的和初衷,以及这背后的价值观以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
要懂得放弃一些东西。
其实我们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基于价值观的优先级排序,每一次选择都要让价值观先行。
最怕的就是我们做了选择,却偏离了当初选择它的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要承担责任和义务。当我们选择了屈服于世俗的眼光,就必须去接受那种生活的拉扯感、也许物质上不那么辛苦,但内心世界的不快,就是我们对选择的负责,谁也回避不了。
当我们选择了摆脱束缚,独自去过向往的生活,也必然要承担他人的不理解,家人的抱怨,甚至生活物质上的艰难,但内心世界的舒畅、也是生活给我们的馈赠。
人会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关键看你要的是什么?
打个比方说,你决定继续留在体制内的原因是图工作稳定有保障,结果却日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没有自我成长,导致有一天被迫离开的时候,自己心里没底,不得不去各种冒险,尝试着过不稳定的日子。
比如:你决定留在大公司看重的是正规军的队伍,规范的流程,工作职责划分明确,能够让你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结果却陷入了大公司各种帮派之争,把自己内耗到没有心思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再比如说,你选择去北上广深,看重的是一线城市的机会和可以链接到最优秀的人脉,结果却因工作压力大而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扩大社交圈,提升自己。
比如说,你选择回三线城市生活,是因为能够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结果却因为浮躁,各种不甘心,每天陷入焦虑和深深地自责中无法自拔,既没能好好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和成长。
所以在任何选择之前,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你要看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渴望。
盘点自己的资源,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
如果你不愿意放弃,什么都想要,最后的结果只会让你对什么都不满意。
那么,如何梳理自己的价值观优先级,并把它刻在心里,随时强化铭记呢?
这里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工具:价值观审核声明。
在我们做咨询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个工具给来询者做做梳理,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去追寻他的价值观。它的步骤呢,有以下三步:
1:确定一个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想要建立或加强的核心价值观。在画横线的空格里,写下你希望强化的价值观,并完成价值观声明。
2:对每一个提问的词,首先阅读价值观声明,然后回答空格下面列出的问题,完成句子。
3:完成上述过程后,阅读你所有的答案,同时注意内心的变化,看看有什么被强化了?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表,画了横线的部分就是要让大家思考以后来填写的。
价值观:____________是重要的和我期望的。(对你来说重要的,并且你想建立或强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因为我____________(为什么拥有这个价值观是合适的?)
所以我____________ (拥有这个价值观所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什么?)
每当我____________(和这个价值观相关联的关键情景或条件是什么?)
于是我____________(这个价值观的正面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____________(和这个价值观相关的限制或后果是什么?)
同样,我还____________(你拥有的相似的价值观是什么?)
下面给大家参考一下我填的内容:
我填的:
价值观____自我成长_______是重要的和我期望的。(对你来说重要的,并且你想建立或强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因为我____想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不虚度光阴_______(为什么拥有这个价值观是合适的?)
所以我_____不断尝试,突破未知,挑战全新领域_______ (拥有这个价值观所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什么?)
每当我_____对事物,对生活充满好奇时,就会想要积极探索_______(和这个价值观相关联的关键情景或条件是什么?)
于是我____拥有一种成长型的心态,并终身学习________(这个价值观的正面目的是什么?)
如果我_____满足于停留在原地或舒适区,总选择easy的道路,以后的路就会越来越难走。_______(和这个价值观相关的限制或后果是什么?)
尽管我_____每天要做很多繁琐的家务,需要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_______(和这个价值观相关的选择及限制是什么?)
同样,我还__追求智慧,期望通过睿智的思考,解决人生中的难题__________(你拥有的相似的价值观是什么?)
好,下面,我们把他串联起来,再去掉连词,除了“尽管”这个词不删。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和谐有价值的声明,透露出你拥有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原因。(这里顺便提一句,为何要让大家不删除“尽管”这个词呢,其实通过对比你就可以发现:保留“尽管”这个词非常重要,否则整个句子就会显得消极和负面。)
下面,我就来通读一遍去掉连词后的价值观申明,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自我成长是我所追求的重要价值观,为了不荒废短短的一生,我需要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不断尝试,突破未知,挑战全新领域。我对事物,对生活充满好奇时,就会想要积极探索。我拥有一种成长型的心态,并终身学习。我满足于停留在原地或舒适区,总选择easy的道路,以后的路就会越来越难走。尽管我每天要做很多繁琐的家务,需要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我还需追求智慧,期望通过睿智的思考,解决人生中的难题。
读完以后,我内心的感受是: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坚定了,也能够接受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和小缺憾。大家也可以参考我的做法,试着填一填这张申明表,最后去掉连词,通读几遍,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是什么?
接下来,我再举一个列子,关于健康的价值观申明,大家再来感受一下。
健康是重要的和值得追求的,为了创造和生存,我需要力量和能量。我将开始采取合适的步骤照顾好自己。我想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会欣赏自己并且成为他人很好的榜样。我想得到快乐和富有成效。尽管要实现其他的目标和责任,我还需要必要的基础和资源实现梦想。
大家听完以后,有没有感觉到这两个例子创造了一套和谐一致的思想和信条,这其实可以强化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上述的段落明确了一系列价值观的构成元素,同时也提供了动力,阐明了可能的目标。
由于这组声明说明了产生价值观的多种原因,并且用文字表达了出来,所以这个段落变成了正面信条的强有力的源泉。它为判断一个人追求价格观的程度提供了全面的解释,也为明确疑问之处提供了多种方法。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追寻某项重要的价值观。
而我们一旦涉及到转型,一定要在方向上找到符合新价值观的选项,然后将我们重要的价值观,以及愿景和行动力结合到一起,使这三者达到完美地协调一致,会让我们的转型之路更加高效和顺利。
好,本次的翻转课堂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转型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 而是意味着自我的重塑。 越早埋葬过去重新出发,越早拥抱真正的光明。
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聆听我的分享,也欢迎大家下来以后多多和我交流,给我提宝贵的意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