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读《瓦尔登湖》7-9章。
今天我们来继续阅读,今天要读的这三章,分别是《种豆》、《村子》、《湖》。还是按照惯例为大家概述一下这三篇的主要内容。
种豆,是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之前几章的很多地方,梭罗都有说明,其因为种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选择了远离文明社会,选择了刀耕火种,自给自足,那么农耕就是特别重要的一环。耕耘都是为了收获,而耕耘的梭罗却指出了耕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不断增加产量获取利益,而是耕耘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而与这种美德并蒂而生的其它美德,如诚实、真理、淳朴、信心、天真等等,都因其过分的催化和只盯紧于利益的贪婪而枯萎了。最终,在集成农场的土地了,生长的仅仅是豆子的尸体。
梭罗虽然隐居在瓦尔登湖畔,但是他并未完全的脱离社会,他需要社交,只是不喜欢村子的存在。村子就如同城市一样,是社会中人们的一个小的集结点。通常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其自有的一种体制。但是,无论古今的哪个时间点,无论中外的哪个坐标点,这些小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共性。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脸,但是心里都是对外来着的不友善,不论其是来旅行还是短居。人们想的都是如何从这些人身上挣一票,在为鱼肉和刀俎的关系下,又何来发自内心的友善。当然了,也许这一切,都是从当权者那里学来的,我们生活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都需要接受国家政权的压榨,那么,又如何拿纯朴自然的心,面对前来分羹的外来人口呢?同时本篇还提到了他因写有《消极反抗》一文,且拒不纳税的事实,被抓了起来。然而当局很快把他释放了,我想大约是因为按照社会标准,他穷的无税可征吧。
湖这一章占了全书很大的篇幅,毕竟最后这本书的书名,也是以湖名来命名。这一段讲了很多关于湖的,与湖共生的故事。从湖的起源传说说起,观察了湖水一年四季的变化,颜色的,形态的,温度的。于周边森林的共生关系,观察了伴水而居的植物,湖里生活的动物,湖面迁徙的飞禽。观察了不同年份水位的涨落。看到的动物植物都详细的叫出名字,与不远的白湖对比景色与生态。文笔非常优美,仿佛湖的影子在书里体现,他的眼就是我的眼,感受着,呼吸着、触摸着湖边的一切。而所有这一切,终结于因工业建设而不断遭到砍伐的林木、铺架而来的铁路和呼啸而过的火车。
以上是着三章内容的概括。
请原谅我看到种豆两字时的大笑。我们在小学就背过一首诗,叫做《归园田居》,开篇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当我读到梭罗因为土拨鼠的破坏豆苗歉收的时候,不仅摇头,果然古今中外的隐者都是不会种地的,但是随着梭罗对草盛的阐述,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不是不懂得除草可以助长豆苗,而是,为田里的其它动物共建了一片家园。并不以收成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正是二位的乐趣所在。所以两位的作息都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初时读课本时,老师讲说,体现了诗人辛苦的劳作和孤单的样子。现在看看哪里有?所谓的劳作,对二位来说,是与大自然的最好沟通,梭罗在种豆的时候听森林的协奏,享受日光的温暖,思考人生的本质。而陶潜?怎知不是他东篱采菊,与南山把酒言欢才耽误了回家的时辰。陶潜接下来说“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两句当时老师说的也是体现了诗人终日劳作,努力坚持的样子。我反倒觉得梭罗在村子这章,阐述他走夜路回家的原因及心理活动,更符合陶潜的心性。当四周都为黑暗时,当找不到方向时,脚踏实地,跟随本心,就能寻找最好的归宿。腿比眼其实更认识路,就如同摸黑吃饭不会吃到鼻子里一样。所以梭罗说:“每个人在醒了之后,都应当看看自己的罗盘,为自己找到方向,而非要到我们迷了路,换句话说,非要到我们失去了整个世界之后,才开始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认识自己的处境。”这在说的怎么不是陶潜,陶潜在仕途实在不通的情况下,才转而退守内心的底线,不甘为五斗米折腰。而梭罗,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不断试错,不断反思。所以我想如果两人能见到的话,那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怕是会说的异口同声。同是对社会制度的反抗和不妥协。陶渊明,做的更平和,退归田园,安心务农。梭罗,做的更直接,逸入森林,挑战制度。两个人的性格来源于接受的不同教育。所以你看,世界多么的奇妙,两个相差了一千五百多岁的人,完全不同的背景、国家、文化、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在时空的某个角落,生命的某些时刻,不断的重合。我想,这些重合的地方一定指向的是一个最好的品德,一个生活最核心的本质。这个本质——叫做纯真。单纯且真实,比纯洁更上一个台阶,更加的真实。如果陶潜能用更多的篇幅像梭罗这样为其诗篇写出注释,我想也许会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和阅读。而不是读来读去,仅仅看到了其辛勤的工作,感叹农耕的不易。
关于村社的存在,和贸易的发展。我认为,在人类的社会中,交易和贸易是合理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到事事躬亲。可大量的,超过地力承受能力的,超过畜力生产标准的,超过地球开采极限的着眼于聚拢财富的贸易,也许都是我们应当反思的。反思这一切是否有益,反思什么才是生命的核心。我不是完全的素食主义者,但是在某一次看到了PETA公益宣传片之后,看到了牛奶以何等不自然的方式生产之后,毅然断奶。也许会有人表示这纯粹是白莲花的做法,蔬菜也有生命,怎么不别吃饿死呢。只是喝点奶,比杀掉吃肉强多了。弱肉强食,这是生存法则。如果看到为了供应上人类的需要,农场如何通过不断的强制受精使母牛怀孕再带走她们的孩子,如何通过药物增加牛奶的产量,如何榨干动物的最后一点商业价值。这些造就了财富的增长,产能的增加,可这些不“自然”的商品终究有一天会发起反攻,比如03年令人闻风丧胆的“SARS”。
关于湖的这一章真的非常的优美,我也突然可以理解,为何普鲁斯特称梭罗为其精神导师。文章已经有了意识流的雏形。读进去,我的眼前,似乎全是瓦尔登湖水的澄澈,仿佛在游泳的是我,在冰钓的是我,夜半泛舟吹笛的也是我。瓦尔登湖的静和美跃然纸上,不是巍巍青山,也没有大气恢宏。就是那种小家碧玉的秀美。苏轼讲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概跟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与竹为邻可使人免俗,与湖为邻可使人豁达。寄情于四季,观察和体悟。恐才是众隐士结庐于人稀之地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