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今天,N6的课程已经过半,在下午的时候教练发布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用来预习。因为一整天都在忙着写头段时间举行的北师大微课短视频活动的反思总结,孩子呢?作业非要留一半周日写,把我弄得心情焦虑,疲惫不堪。
我还是在课前仔细抄写了课程内容,当时看得不大懂,任务理解差不多,首先沟通小组老师是否能够全员参加,得到肯定回复之后,我请林老师和谭老师做被教练者,其余老师进行观察,并且准备请林老师到大群代表小组分享,如果有时间请谭影老师代表5组也来一轮分享。
今天在课程之前。MAX老师带领我们做冥想练习,通过“中心,打开,觉察,联结,保持”五步,感觉自己的疲惫感少了很多,否则自己有点瘫软的感觉。
课程开始,今天的课程目标是:一,了解发问带来改变的原理。二,学习发问的三种不同类型。三,体验教练式沟通来创建察觉。
当我自己看“乔哈里窗”的时候,不太懂,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作为教练就是要在自己未知,他人已知的黄色区域,通过发问来帮他发现,觉察他看不见的冰山下面的东西,让他有所改变。所以我们要在他的潜能区发问。我们不能问他已知的隐藏的东西,因为他会自我保护,所以他也不会做出改变。
关于发问的三个组合拳:一是开放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除了这样?还能怎样?需要我们不断打开思维,打开心灵。第二种就是封闭性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属于二选一的一种。要么肯定回答,要么否定回答。三就是假设型。用如果来开头,要把问题提拎出来,跨越当下的这个卡点,假如你实现了你怎么样吧?
教练问了我们改变内在逻辑的30问,
一、目标:
1.你想实现的是什么?
2.如果你真的实现了,将会感受到什么?
3.如果你真的实现了,你会看见的什么画面?
二、模式:
4.你是如何反应当前遇到的挑战?
5.关于自己什么一再反复着?
6.你希望自己如何回应?
三、情绪:
7.你有什么感受?
8.他人有什么感受?
9.情绪背后要告诉你的信息是什么?
10.你希望自己感受到什么?
四、需求:
11.你需要的是什么?
12.他人的需要是什么?
五、价值观:
13.这件事情为何对你如此重要?
14.又是什么原因呢?
六、信念:
15.什么在阻碍着你?
16.你害怕的是什么?
17.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8.是什么让你相信了这个信念?
19.你希望自己相信的是什么?
20.当你真的相信了这个信念,会有什么不同?
七、我是谁:
21.这个挑战是来支持你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22.如果不是为了钱,什么将会是你一生的工作?
23.如果你来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回看自己的一生将会带给世界的礼物是什么?
24.想象100年后的人们,他们会是如何在感谢你的?
八、结晶:
25.此刻当下有什么新的觉察?
26.创造你想看见的改变,接下来有哪些选择?
27.还有呢?还有呢?还有呢?
27.什么会是你的第1步行动?
28.什么会支持到你?
29.你希望我如何支持到你?
30.如果你是自己的教练,你会想要问自己的一个什么问题?
首先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当教练把所有问题都问的时候自己也没有想明白。但是也有触动心底最柔软部分的问题,让人不觉的一怔。给我触动的就是:你害怕什么?
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练习,因为在课前我做了简单的课件,所以我们的问题就在屏幕上,由被教练者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自己的问题,然后由我们三人问问题,每问一个问题,有短暂停顿,我把问题打到讨论区,由被教练者打分,不需要回答,也不要顾及分数高低,只是考虑是否对你当下的问题是否有所帮助。
谭影老师的问题是关于课堂纪律的问题,因为谭老师设立了奖励机制,所以同学们在进行游戏活动时会特别活跃,往往有点过火。并且孩子想比别的老师的课会更容易请假去卫生间。因为时间的问题,我们三个人每人问了两个问题,一共六个问题,虽然没有问到10分的问题,但是对于谭老师来说,不是当时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察觉,反思,联结自己当下该如何改变,如何迈出第一步。没有别人的建议,只是通过别人的发问,就让自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发问真的可以创造改变。
而林老师的问题是关于她的工作的烦恼事,放还放不下,兼职还感觉很累,我们第一轮的问题,感觉对她帮助不大,到了第二轮,大家用了假设法,一下子把林老师心底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给拎了出来,如果真的这样了,你最害怕的是什么?其实林老师自己有答案,只是不愿意去正视,不愿去触碰,通过大家的发问,林老师愿意勇敢的去面对一切发生的可能。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可以在发问中练习解决问题,让被教练者在提问中反思,这种做法可以应用于日常进行自我教练,让自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在提问中去面对,正视提问对方的需求,在对待同事,对待学生的过程当中都可以进行应用。可以引导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进行自我觉察,进行刻意的练习,让这种发问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抱着好奇心就是不评判,可以让我们与同事,与家人的关系更变得更加的顺畅,能够看到对方的需求,更好的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