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来俩问题:
1)最近生活、工作怎么样?
2)有没有觉得事情特别多,时间不够用?
对于很多人来说,答案都会是“老样子,忙呗”、“感觉时间不够用啊”。
忙、时间不够用,似乎已经成了现代都市职场人的生活常态。每天都感觉时间不太够用,有无数的工作和事情需要我们去处理,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其实认真看看、仔细想想,身边还是有一些人时间比较充裕、生活工作效率很高。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文豪鲁迅曾经有一句名言:“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这里面,就暗藏了一个时间管理学上非常有用的概念,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时间利用率:
碎片时间工作法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碎片时间?就是我们每天整段工作时间之外的,那些零碎时间。比如等电梯的时候、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临睡前等待睡意来临的那段时间,等等。很多人在这些零碎的短暂时间里干嘛呢?刷刷手机、听听音乐、发发呆、放空,等等。
但是这些时间如果汇总起来,长度其实还不短,完全可以把它们好好利用起来。比如,在等电梯的时候,可以用手机回复一封工作邮件;在临睡前,对今天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对第二天的工作流程做一个简单的预览;在飞机上,可以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做个 PPT,或者写写出差汇报,工作总结。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人,给人一种工作狂的感觉。殊不知,他已经在无形之中,省下了不少整块时间,让自己有空去休息、生活,达到了劳逸结合的效果。既把事情都搞定了,又好好休息了,同时还能和身边的人把关系、情感联络到位,真的是一举多得,幸福感爆棚有木有。
当然,有一种行为,跟碎片时间工作法看起来很像,但后果却截然相反,那就是:
工作时间碎片化
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把整段的工作时间切碎成了无数小片,一会看手机,一会浏览网页新闻、一会刷刷微信微博朋友圈,再看个抖音火山小视频,生怕错过些什么,好像整个世界都得掌握在自己心里似的。工作没进展多少,却又想和同事闲聊两句,再打电话给自己订个外卖,生活惬意的不要不要的呀!结果呢,快下班了,自己工作进度还差老一大截,只好拼命加班,甚至最后一个离开公司。表面上是公司的劳模,但实际上工作质量和绩效,总是挂在末尾。怪谁?先问问自己都努力做了些啥!
为什么工作时间被切碎后,效率变差了?
我们的大脑从放松状态转换到专注、高效的工作状态,是需要一小段时间的,这就好比汽车从静止加速到一定时速需要一段时间一样。我们大脑的这段“加速”时间,因人而异,从 1 分钟到 10 分钟不等。如果我们频繁地从工作状态切换出去,无形中,我们的大脑处于专注、高效的绝对时间就少了很多。就拿开车来说吧,你总是频繁地启动、刹车再启动,那你还期待很高的平均时速?还是别做梦了吧!
那么,如何做到利用好所有碎片时间,同时保证自己的整段工作时间不被切碎呢?可以尝试下:
番茄工作法
这是一个近年来很流行的时间管理及高效工作法。这里的番茄,指的就是厨房里的定时器,用来控制烹饪时间。番茄工作法的主旨就是,每天找出你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头脑最灵活的时段,去最高效地完成重要的事情。
比如早晨 9 点到 12 点;然后把这 3 小时划分为几个番茄时段,比如 6 个,每个半小时。这 30 分钟里,包含了 25 分钟工作时间 + 5 分钟休息时间;再然后,在每个番茄时段内,给自己安排一个任务,接着关闭所有的社交软件和通讯工具,集中精力、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做事,25 分钟后,再允许自己休息 5 分钟,然后进入下一个番茄时段。如此往复,高效利用时间。
当然,这里所说的 25 - 5 - 30 模式只是一个模型,并不是死的。可以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工作需要来调整。只是,你需要做好规划,然后就是执行!
那么,如果某件事在一个番茄钟内没有做完,怎么办?
重要的工作:下一个番茄钟最好是连续去做,一次性完成。这也符合我们大脑专注模式的运行规律,一次搞定一件事,否则后期再做会花费更多的“启动成本”。
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相对来说,如果事情没那么重要,剩下的任务不多,那么你可以暂时先不处理,但需要标记一下进度。然后选择在自己的碎片时间内把它完成、搞定。
同样是碎片时间,一来一回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对于时间,需要你有效地利用,而不是无意识地切分。力争每天没有任务残留,今日事今日毕。这样,既能避免工作碎片化,也充分利用了闲暇的碎片时间。
远离切分时间碎片之丑,享受利用碎片时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