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联合国大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决议,宣布自 2020 年起将每年 11月第一个星期四设立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是不可接受和不能容忍的,应通过一切手段予以打击。
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欺凌事件影响到世界上大约32%的学生,其中边缘化或弱势学生受影响更大,这对学生权利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可以直接和间接形式出现,会影响到人格的所有方面,造成社会危害,减少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损害身心健康和情绪状态;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长期后果,以致持续到成年之后,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
遭受这种暴力的低龄学生,可能会对随后的压力源产生夸大的生理反应和异常反应。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在生活中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以及通过计算机和手机访问这些平台的普及,网络欺凌扩展了各类欺凌的范围。有证据表明,线下欺凌与线上欺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连续性”,大多数网络欺凌的受害者首先是在校园受到欺凌,很大比例的欺凌受害者在线上和线下都受到欺凌。
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会造成焦虑、恐惧和不安氛围,不利于学习,并对整体校园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真正解决暴力产生的根源,倡导尊重学生权利和对暴力零容忍的文化,刻不容缓。而动员所有能够积极参与的人们,努力将其承诺、才干和时间转化为切实的变化并构建一个没有恐惧和暴力的世界,这样的势头已经出现。
打击网络暴力,除了勇敢发声外,更需要多方面共治共管。政府和网络平台应合力为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畅通平台举报、申诉机制。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应立即对网暴者处以警告、封号等限制。为避免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的情况,可在后台对屡禁仍犯者进行实名制记录,必要时可限制其平台账号的注册。
对违法的网络霸凌行为进行及时的司法干预,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具震慑力的措施。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社会面对此类危机事件的时候,公共媒体和网络平台理当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还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大众的道德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