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界线明暗交界

我从小学习素描。

关于上调子


dusan-kipic-pyMbXQhPK0k-unsplash.jpg

素描里有一种手法,叫“上调子”。大概就是用笔的一种方式。

通常把笔尖与画纸之间的角度压至15℃以内,然后对这画面一些区域呈现出浅入浅出,深度留中的线条,并保持同方向的手法将线条复刻,由线及面的完成排布。

技艺娴熟的作画者用不了一会儿,就能在区域上覆盖出一片碳迹。这些碳迹的意义在于将物体表面的阴影光线加以区分,让画作饱满立体。

好的创作者需要根据对物体光线的观察,做出自己手法轻重的判断。“上调子”往往不会一层而已,一层调子之上,同样手法,略微转换角度再来一遍。层层调子下来,区域之间的线条覆盖就会愈加绵密。

是的,我喜欢绵密这个词序,因为绵密是作为创作者本身“心意”的一种展现,是用笔尖感知世界并与世界对话的一种能力。没有一份沉浸的心意,是无法让线条变得绵密。而只有绵密,才能让视觉呈现之上,会有深浅不同,光线流转留有痕迹。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禁忌,就是绝对不能去涂抹破坏线条。我的老师曾经义正言辞:“「每一笔调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每一缕光线也都有自己严谨的规律,绵密的质感是需要你耐住性子、提升自己对光线的判断,一笔笔去创造出来,而不能为了走捷径,用手掌或者纸巾涂抹上去,那样做,破坏的不仅仅是笔序的顺次,更是抹杀了光线灵动的轨迹。」”

作为学院派的执着,从小时起,我就十分排斥没有规律的涂抹痕迹。「用心的去感受着这个世界的规律,就像阳光从云层穿透到皮肤之上,从温度的间隙里轻漫反射,我能感受到它深深浅浅,温的层次。」

所以,素描里有一种手法,叫“上调子”。大概就是用心的一种方式。

关于明暗分界线

augustine-wong-fq3Wmmbwsdk-unsplash.jpg

一旦掌握了“上调子”的方式,假以时日,就会遇到一个新的难题:“究竟一张图里,该是哪里最亮、哪里最暗?”

这个问题,始于作画时的过程经历。“上调子”或许容易,但把握明暗最为艰难。对明暗的体会,能够决定很多——构图的压力、视觉的重点和线条的饱满......而手法上,只要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应该有明暗的区别。

那时想当然的认为,最暗的部分一定是最远离光线的地方。最亮的部分一定来自于光源。乍一听,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下来,一幅作品若是真的如此,就会感觉到失衡无比。「因为最亮的和最暗的部分永远是对立在遥远的两极。中间的距离产生了一种正确又无聊的递进。」

后来我的老师把笔尖顶到了我的画上,用目光意味深长:“「一幅画是对真实世界的内心反应,创作的过程并不是对眼之所见的照搬,而是一种内心所见的映射。明暗之间最大的反差往往来自他们相交之处。即便深渊之中多么黑暗,没有光处的对比就无所表达,即便光源如何明亮,没有暗部的对比就无法衡量,所以我们往往把明暗交界的地方看做是最明亮的地方,也是最黑暗的地方,明与暗交界之处,会有一条线,我们称为明暗交界线,这条线既代表极致的光,也代极致的暗。」”

「上调子和寻找明暗交界线,一方是去做一层覆盖,一方是去做一层剥离,覆盖与剥离是相反的两种立场,却都是对所见世界“穿透”的一种能力。一个向内心所视、一个向自然本质。」

「人这一辈子,如何看待世界、又如何去做事,往往都与少年时所习得的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总是在那时学会的思维模式里,被拉入到熟悉的语境。」

关于“上调子”和“明暗交界线”的道理,在初听这些时,并无法了解个中滋味,但还是会反复思索。

后来,我虽然没有继续在绘画上持之以恒,但绘画本身带给我的思考成为了我看待世界的重要部分。「就如同褪去了眼前的一层调子,目光与世界更接近见底。」,而那些影响我作画的方式,也成为了我行事作风中,揉在骨子里的发动机。

所以我所做的自己,总会用心的去一遍遍把任务“上好调子”,在用心沉浸的过程中,不愿去走捷径。这份心意,可能也是一份“孤意”。此后,我的所有喜爱都着上了这份“孤意”。具有相同精髓的剑道,它在反复的磨砺中去练就自己的“残心”、从容有序的茶道,在反复无常的世间一道道平心洗涤......

而世界也在视线的穿透中,明暗交界。

把世界线明暗交界

mana-nabavian-NK7vCgLrOAA-unsplash.jpg

伴随着成长,见识了更大的世界,才发现很多事物道理上都是相通的。尤其是经历过了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那些被成年人称为历练的东西之后,看待世界的视野才开始跟着豁然开朗起来。这才真正地看到了这个世界另一番变化。

「能够穿透过不同的街道,彼此在街口相遇,就会有一种喜悦,说不出哪里好,但却无比欢喜。」

我总能清晰的记着在《双城记》中的看到的一段话,那是我在文学中看到对“明暗交界线”的另一番阐释: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对于读者而言,这是多么生动又晦涩的诠释啊,世间哪有既光明又黑暗的季节?但想想成吉思汗的开疆扩土、南宋的艺术文学、好莱坞的活色生香、希特勒的风光大赏,一方面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代,另一面则是属于时代至暗的强权侵略、山河破碎、买卖交易、残暴杀戮。所以文明最盛极一时的季节,它总是有丑陋的阴暗面。明暗似乎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前,紧紧交界。

中国有句古话“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功成”多么恢宏的气势和无两的风光,“万骨枯”却又是何等的残酷与荒凉。功成有多风光,枯骨就有多荒凉。这种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过去如此,今天依然如此。它并不是停留在战争小说里的句式,也不是活在话事者虚与委蛇中的假意。是开眼体察寰宇周遭的每个人都应该记忆住的时代红线。」可总有很多人会忘记,因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柴米油盐中事不关己。怕只有让活在温床上的同类切身的被扔进泥沼,才能体会到这些明暗决定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历史的洪流里映着的都是人心,与大时代的洪流对应的,还有小人物的命运也不乏相似。」

《阴暗面》和《警察荣誉》是近两年的影视作品,我以为对人性上的“明暗交界线”有了非常戏剧化的生动诠释。

dhanya-a-v-zdiMKVb5fl0-unsplash.jpg

西班牙很多电影都擅长对人性的极致鬼魅的剖析,《黑暗面》这部电影一个美丽的少女,机缘巧合中猜测出了男友的前任,被困在了单面镜背后的防空洞里。本可善良施救的她,却选择了沉默,享受着镜子另一面那个女人本来拥有的一切,竟还残忍的与其对视着。这一面镜子在两个女人拯救与被拯救、祈祷与放弃的目光凝视中,成为了影片中人性最极致的“明暗交界线”。

不过,讽刺的事情在于,这部片子中的两位女性都因为相同的原因——代表“男权”身份主导的“渣男”风流劈腿行径,而相继的打开了代表心之深处的“黑暗空间”,最终新的女性又重演了一遍旧女性的故事,这时我们才能发现,「这面镜子哪只是两个女性对视的交界,更是自我窥探内心窗口,如果站在同一性别的立场上,镜子内外的其实都是女性自己。」

最后被困的女性离开,让人容易想起“玩偶之家”娜拉的离开,女性对男权的依附在审判与觉醒中自我摧毁,下一个决策是对男性的考验,也是对彼此的告诫。男女身份的对立形成了另一条“明暗交界线”。

《警察荣誉》这部剧真的很有人间烟火气,其中有一个角色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就是关于这位英勇能干又利己鲁莽的警员曹建军的起落。
曹建军这个警察的性格特点是——有好事了往前冲,有坏事了往后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贪功冒进,虚荣要面子是人性的致命伤;另一方面觉悟高、三观正,办案能力强,屡屡立功,这是人设美好之处。

始终欣赏他的所长王守一却对爱徒曹建军一直采取“打尖儿”政策,什么意思?就是每次立功都不给曹建军上报、适度表扬、时刻压制,怕的就是心高气傲的曹建军被捧上天就迷失了自己,犯错误。可往往怕什么来什么,一次曹建军立了大功,被上面嘉奖,所长不许同事给他庆功,就是怕他飘起来,变得自大。所长的不安是对的,后来曹建军居功自傲的酒驾行径把自己的警察前途彻底葬送,还因为对警察事业的执念,最终牺牲。

如果说曹建军的故事是一个很真实的悲剧,那这个悲剧的转折处积聚的能量却是大多平凡人都一样的“求胜心态”,这“胜与负”、“飘起与稳重”之间,「形成了一条欲望的天堑,欲望的高处总有无限光明,我们为此追寻“高光时刻”,可背靠高光的地方又是最容易踩空的万丈深渊」,曹建军没有意识,王守一如此忡忡的就是这条关于心理欲求的“明暗交界线”。林林总总说了很多,没有用一个当下的例子,是不想也不必把当下的事情讲的直白,懂得自然懂,不菜的依然不爱。

「时代史诗中有自己的明暗交界、人性史诗中有自己的交界,世界的每时每刻,一束光经自然、流人迹,落争端、便开启“明暗交界”。我们更容易关注到的、品味到的往往都是最强烈明暗交界处的那些——冲突、对立、抉择、张力都是影响进程的“世俗重量”。」

于是我们就可理解,为什么世界的目光会聚焦在地缘对立?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又为何总要被同时提起?《小满》这样的作品头一天还是圈内热推,第二天就变成了过街老鼠......

关于这份世俗重量的波及


matt-nelson-xMb8r6Sw770-unsplash.jpg

唠唠叨叨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只有一句话:“「盛极必衰、乐极生悲,这是属于东方的大智慧,也是在西方文化系统中经由验证的规律。大多数人总是在意着表面调子、外在的表现,能洞察的人会预判到一些人或事正踩在逆转对峙的明暗交界,而当下的世界的极端对话状态,似乎矛盾、冲突、善恶、静动都如此的频繁与鲜明时,这条明暗交界线也跟着愈发扎眼起来,何为百年之大变局?每日看着社交平台上从政治到名流及大众荒诞的剧情,似乎我们除了吃些瓜、做喷子外,也应该看看那条明暗线是不是来到了我们身边,是不是走进了我们的良心,是不是正伸向我们所在意的人或事。」”

「我们日常只见熙熙攘攘的多,见到冷静克制的声音太少。每个人都在一层层的调子上面,拿着腔调,在明与暗的交锋之上甚嚣尘上。」网络可真是个好东西,让所有的人可以用点赞投票,也可以在舆论的风口处做着匿名的宝贝,指手画脚。可这样的风气是否该被推崇,人人都说发表意见是属于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每个公民这种权利可能也得建立在为人道德的基础之上才配拿起一把属于公民自有的利剑。

虽然康德和休谟都没有直接去说道德之于自由的意义,只强调了自由之于道德的基石性,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观点,为什么道德法是决定意志的唯一准则:
“因为它是不带任何质料的纯粹的先天的理性形式,意志的决定根据因而具有了普遍性;如果是其他(如偏好)来决定意志,那么意志的决定根据就变成经验的、偶然的。”——康德

另一方面,古斯塔夫·勒庞在普世作品《乌合之众》中的大量挖掘并描述了「这些公民们以群体的姿态隐匿着自身的形象,最终将凶相化成一把民主意识的大刀,砍向文明的地基,直到文明轰然倒塌。」这是因为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在一件事情、一种情绪作为契机点燃了群体意识时,这样的特点就会像燎原之火无尽蔓延,而可怕的是这些火苗大多都是无意识的裹挟下行使了审判权,甚至决定了事态(当然也不排除群体中的一些火苗正想趁火打劫,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不过这类人明显有着自己清醒的站位,还真不属于乌合之众的典范)。

“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群体领袖相当于羊群中的头羊,群体行为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领袖所支配,这或许可以解释文革时期狂热的个人崇拜,在乔治·奥威尔的《1984》与《动物农场》里更将领袖的动员手段描写的细致入微,从语言上讲主要有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现代传销与邪教的发展便歪曲地利用了这几种动员手段,鼓动群体无意识行为,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破坏,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吾以为上面的描述已是十分贴切当下的舆论风潮。很多人化身网络喷子,不管面对着的是兢兢业业的刘德华、过自己日子的老舅、一触即发的俄乌、还是穿着粉色套装的老妪......都要像救世主一样发表自己的感慨,态度鲜明的直捣黄龙。「无论真相透露出了几成,恶语已经完全相向,世界可能不在喷子们的掌握之下,但舆论正义的评判却让喷子们掌握了全部。」*群体喜欢幻觉而不喜欢真理, 如果说群体常常服从低劣的本能,有时也可以作为品德高尚和道德崇高的典范”——《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是啊,记得年少的时候,我还在学着素描的年代。对于很多听到的事,看到的事都先要弄个明白才敢发表只言片语的见解。并不是因为对表态的胆怯,学的第一堂关于说话的课被告诫谣言可伤人、杀人诛心。所以评判的克制往往是一种向内要的能力,对外输出的品质。最重要的是,这是保持真正思想独立的最好选择。可而今,轻轻松松的网络留言可以滋养轻轻松松的网络流言。无处不抵达的信息让接收者以为掌握了今生前世。太快了,一切都太快了。快到没法再去沉静的观察和表达的克制,这样的结局恐怕与失控难免毗邻。

所以,我始终赞成网络留言实名化,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言行慎重负责。可能无数人会反对,认为这是让民众闭嘴的方式,但在我看来,比起自由的流淌,那些在恶意网暴和负面价值观引导下苦难的家庭与消失的生命才更值应被爱惜。而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就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吗?是不是你的自由意志必须躲藏在暗水沟里才算成立。

还是回过头来说,如果不在纸面上作画,而是对世界素描?其实都是一样的,上心的调子,把世界线明暗交界。

「我们这个世界所敏感的地方,就是明暗交界的地方。明暗交界的地方就都会有一条线,从目光一直延伸到每个人的心里。」至此,我依然喜欢素描。
[图片上传失败...(image-5e5a2a-16605555520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