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八岁,特别喜欢看书。拿起一本书,不管是能看懂还是看不懂,他都会认认真真的翻着。经常是一手吃饭,一手翻书,为这个我是天天叫嚷他,可他却是“屡教不改”。
儿子三岁多的时候,就喜欢翻书,经常嚷嚷着让我给他讲书里的故事。一开始,我还很不耐烦,可看着他那天真的眼神,又很不忍心拒绝,只得拿起他递给我的书娓娓道来,儿子似乎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我无奈的表情,听的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这问哪。 时间一长,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给儿子读书这件事中,有时不等他说,我主动要求给他讲故事,还提一些问题和他一起探讨。虽然孩子的回答有时很可笑,但令我仿佛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儿子看的书,大多是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之类的书籍,虽然大部分都是我读过的,但是在给他讲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对很多故事的理解已不同往日,甚至有的故事每给儿子多讲一遍,我就会增加一种不同的感触和体会,这也正是我越来越喜欢和儿子一起阅读的原因。
无意间看到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这样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段话,更是激起我深深的思考。
这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发出的多么纯真的声音,但却给我们无数的妈妈敲响了警钟。孩子幼小的心灵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妈妈和自己一起成长。这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给儿子讲故事,不但是在陪伴他长大,而且是他内心的渴盼。我庆幸我养成了和儿子一起读书这个好习惯,我会永远坚持下去。 如今,我陪儿子一起读书已经有五个年头,家里的书房、客厅到处都出现过我们读书的身影。
在书海里畅游,犹似在他人的爱恨里了悟自己的悲欢。再读到林语堂先生《读书的艺术》里说的:“有闲必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不能不停了下来,把它在一张白纸上重重地写了一遍,抬头环顾四壁满满书藉,欣慰至及。
看过梁厚甫先生的《美国人的读书态度》一文,让我感触颇深。美国人没有书房,然而却能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中外的读书态度截然不同。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人则比较喜欢强调环境对读书的影响,其实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论身处喧嚣的都市,还是置身拥挤的人流,照样都可以看书。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有空便读书,不读书,浪费光阴,未免可惜。但对读书的结果不要期望太高,读书是否有收获,相信古人的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不是以读书去争取什么名利,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识德明理、修身养性的“悟道”。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坐在草坪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让我想起了阿根庭诗人博尔赫斯的名句。难道我现在不是美梦成真吗?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何以至此,因为书中有大智慧,书中的一切文字,哪个不是智慧的演变?也或许因此才有了“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所以季羡林先生才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家庭,我是一位母亲,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爱读书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家书房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有文学方面的、写作方面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经济学方面的,当然最多的还是儿子童话世界里的书籍。他不仅爱买新书,而且还到处搜集哥哥、姐姐的旧书,这令书架有限的空间已无法容纳。对此,儿子经常给我提意见,每次看着他那一本正经的表情,我都忍不住抱着他会心的微笑。 如今,读书不仅是我日常工作的必须,也是我们母子俩茶余饭后谈论交流、享受生活、其乐融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以前读到这首诗,我就不由的感慨浩瀚时光的飞逝。而同儿子一起读书,则使我充满前行的力量和无限快乐,每每看到儿子那认真读书的身影和智慧的眼神,我便感到十分欣慰。
因为书是知识的宝藏,书是力量的源泉,有了读书这个好习惯,相信他会在人生的阶梯上越攀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