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无数次,会喜欢给自己定一些目标,如读书之类的,具体如一周读完一本书,那一年下来,怎么着也有近五十本书,想想也是一件小傲娇的事情。可是,结果呢,往往是这样子的:
周日,一个礼拜也就一天陪孩子的时间,自然不能再错过,带孩子出去走走,哪怕是无所目的的逛逛街,出去吃个饭。也是极好的。
周一,时间尚早,先把手头的锁碎事忙完再说。
周二,今天上班有点累了,估计看书也没啥效果,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心安理得作罢。
周三,好像该开始读书了,都说做事要讲方法,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别人都是怎样做到持续有效并坚持到最后的呢,打开“有书共读”、“微读书”等各式公众号,一通学习。完了一看,时间不早了,明天再开始吧。
周四,今天有我喜欢的乒乓球赛事,还有我的偶像张继科的比赛,都好久没看他的比赛了,先看看吧,哇!偶像的比赛真的是非常有激情,有感染力。不过,最后输了,挺替他可惜的。那就再顺便看看各路专家对他比赛的点评吧。好不容易结束,一看时间,天啊!都快零点了!明天还要上班,赶紧睡觉!
另一个版本:最近在追的某剧,昨天到了最扣人心弦的环节或是今天就要大结局了,太想知道结果了,简直是迫不急待。自然得守着电视机或手机了。
周五,收到学校老师的微信,说本周孩子在学校表现有些松散,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有所下降,希望家长能做好监督。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大脑即刻调整到警备模式。回家后,立马启动二十四孝后妈模式:先是一番思想动员,觉悟一定要提高。再是寸步不离,守着孩子把作业做完,要求先自检,我再复检。最后,得再念一遍紧锢咒啊:学习很重要,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不能有闪失。直至孩子哈欠连天,自己也哈欠连天。
周六,上半天班,另外半天,送小孩子上兴趣班,和同兴趣班孩子的家长,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们的近况,看看自家孩子表现如何,千万不能掉队。晚上回到家,拿起书,妈蛋!居然得从第一页开始,时间都去哪儿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相同经历,或许,仅是目标不同,过程却大同小异。又或许,目标不同,过程也不同,但结局却是如出一辄的困惑:始终有目标,却一直未开始!
许是儿时,父亲长时间灌输的“活到老,学到老”,在脑海中已根深蒂固。我始终推崇“一个人最好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但同时,我对此有多深信不疑,我就有多困惑:我安排不好自己的时间;我总是试图学习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却收效甚微;我渴望成长,却又硅步不前。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笑来先生的《和时间做朋友》一书,作者开篇便描述了拖延症,他用“即勤奋又懒惰”能形容这部分人。他用一句:“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来形容拖延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而我,也有一些感悟:是的,自己很拖延,很多人会拖延,甚至连很多大师,也会有犯拖延症的时候。自己应该坦然去接受。而不是一味的焦虑,一味的抱怨:“又没时间了!”
时间无法被管理,它不会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一直向前,不停留。问题很多时候往往出在我们自己身上,你能做的,只是管理好自己。大家都知道要管理好一个团队,首先你得对它非常了解,全面了解。同理,要想管理好自己,你也必须非常了解自己,全面了解。这便是“自知”。
当我定“每周看完一本书”的目标前,我并没有对我自己的时间及自己的能力做一个疏理:
我一周中的工作之余,有多少闲余时间可支配?每天都有,还是只是其中某几天有?
在看似有闲余时间的那些天,是否又还有其它比读书更重要或是更必要的事情要安排?
即使时间充足,依我目前的阅读能力,我是否能在一周完成?
这本书是我喜欢的,还是我不喜欢,但必须学习的?它需要精读,还是浅读即可?
最后经过疏理得出的时间和能力评估,是否能合理支撑自己看完这本书?即这个目标是否合理?
我只是想要一个“每周看完一本书”的结果,却全然不知“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个结果。世间是一个永恒的能量场,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然后,才能拿我们的有什么去换我们的要什么。
我想到自己在辅导女儿学习上的困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只是中等,无法做到优秀。而我小时候读书,不是优秀就是拔尖,一直都是老师们的宠儿(好汉不提当年勇,此处省略一万字)。所以,刚开始辅导女儿学习的时候,我还是挺有信心的,然而,不出一个月,我便败下阵来。有时,我讲得口沫横飞,口干舌燥,女儿还是一脸懵懂。经常,我又是举一反三,又是旁征博引,女儿仍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渐渐的,我失去了耐心,百思不得其解。我把这一切归责于女儿,骂她不开窍,骂她笨。女儿变的越来越怕我,我也越来越不想教她。如今再看,其实,小学的知识自然难不到我,但是,我掌握了某个知识,并不代表我能教会孩子掌握这个知识。我并不具备“教”的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没有“教”的能力,所以换不来“辅导好女儿的学习”。
家中另一位,酷爱钓鱼和打游戏。人家喜欢的生活是“人生不要太累,平凡最可贵”。到了我这里,我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那叫一个纠结啊,成天想着,今天给他讲讲大道理,明天给他说些励志故事。试图改变他。结果可想而知,家中是三天一小吵,一周一大吵,火药味十足。现在细想,自己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自己不“自知”,没有认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改变他人的能力,才造成如此局面。
其实,古人早已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是如今,那些迫切渴望成功的欲望,那些来自四面八方无孔不入的压力,裹挟着我们急冲冲向前。我们看不到自己。焦虑彷徨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检视自己,重视认识一下自己,或许那一刻,你便已然开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