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道士》中的劳山,即现在青岛崂山,蒲松龄曾居住在崂山太清宫写作《聊斋志异》。此篇文章以王生上山学艺,到下山回家的时间线讲述。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开篇讲述王生为故家子,故家子指那些家中世代为官,或者世代富贵的子弟。正因为是“故家子”,所以劳山道士才会有“恐娇惰不能作苦。”一问。能习得仙法道术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追求的梦想,秦皇汉武慕道是为长生不死,王生慕道是为仙法神技,真正修道之人,应到清心净欲,忍受修炼之苦才能有所得。
王生回答能吃苦,道士便给王胜一把斧头,让他跟随其他人砍柴。谁知一个月的时间,王生便受不得辛苦,有了退意。
正巧的是,一日晚归,道观来了两位客人正在与道士喝酒,让王生经历了一次美酒幻境。
道士把纸剪成镜子形状,挂在墙上,一会儿镜子变成月亮,照亮了整个屋子。客人的酒壶,看似小巧,没想到却有倒不完的美酒。虽然有美酒明月相伴,但如此喝酒未免有些寂寞,于是客人把筷子往墙上的“月亮”中一扔,还真请来了嫦娥仙子。只见嫦娥仙子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一曲舞罢,飘然桌上,又变成筷子。最后道士又与客人飞升到月亮中饮酒,等到月亮渐渐暗淡,点上蜡烛,却只有道士一人回来,客人不见了身影,墙上的月亮也不见,变回了镜子形状的纸。
这一番仙法神技,让王生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留下来继续学道。
又过了一个月砍柴的日子,还是没学一点道术,这次王生再生退意。最后央求道士学习穿墙之术,分别的时候道士说:“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这是道士对王生的教诲,也是对修道之人的警示。不论修道还是学习其他本领,一定要洁身自好,把本领用在正道,不得依仗法术做坏事,否则就会失败,不灵验。
王生到家,急忙跟妻子炫耀自己习得的仙术,结果一头撞在墙上。
这里蒲松龄用了夸张手法,来形容王生撞墙后头上起的大包: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最后王生妻子笑话他,而王生又羞愧又恼恨,也只能骂道士没安好心罢了。
《劳山道士》是蒲松龄崂山所做,相传蒲松龄上山写作时,遇到一位上山学艺的年轻男子,男子自称在家不爱读书,听说崂山道士都很有本事,所以想上山跟学本领。据推测《劳山道士》很可能是以此人为原型加以艺术创作。
王生只是书中人物,现实中这类人却大有人在,蒲松龄借王生之名,借故事之手法,来表达心中某种讽刺和寓意。
比如,把王生的求道之路,看做文人的学习之路,那就是要吃得十年苦读的寒窗之苦,才能学有所成。
再比如,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这句讲的就是有些粗鄙蠢人,喜欢致病毒药,却畏惧治病良药,喜欢阿谀奉承,却害怕直言忠告,于是便有一群专门投其所好,拍须溜马之人,献上各种扬威肆暴的办法,不到“额头炆起”,头破血流,是不会醒悟的。
文中修辞手法:
反问:壶酒何能遍给?
比喻: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疑问:何术之求?
对比:喜痰毒而畏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