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们欣赏着诗配画,他们用画笔将诗的意境完美的描绘了出来,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都是孩子们智慧的结晶,他们画的真好,我的孩子啥时候也能画的这么好?慢慢做,会有进步的,我也想提高我的绘画水平,有机会吗?能够给孩子们更好的指导。
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梅、雪形态颜色相同的特征,让诗人产生了错觉,这幅美丽奇妙的画卷背后是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呢?让我们跟这着张莹萍老师走进卢照邻的《梅花落》,走进诗歌去体会,感悟。
梅花落 [唐]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走近作者,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美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雪还未消融。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一阵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诗的前两句,分写梅花开放和天山的雪未消融,后两句写的是幻觉,天山冬雪被想象成落下的梅花,而初开的梅花如雪一般在眼前,实中有虚。微风送来的花香飘到了妆台上,写出了雪花的动态美。
这首诗由梅岭的梅花开放,联想到遥远的边塞,戍边的战士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于是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弥于错觉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细腻婉转,但笔锋转, 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的主旨。诗表达的是女子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征人的无限思念。
卢照邻此诗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这一简单的比喻构成了两个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读来既新颖又奇特,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虽说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却是对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区和婉约柔美的中原地区。 诗中的“开”字也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在北方,雪未“开”,“开”指“开花”,也指“开化”,即谓匈奴的边塞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还没有得到中华文明的开化。
今天的晨读效果不太理想,效率不高,孩子们没有背会。花费的时间一样,了解诗意,插图想象理解,读的方式包括了师生共读,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想象读,一样都没有少,突出了通过读诗来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孩子们读的很顺畅,以往基本上会背了,这首诗也没有特别难理解的词和句,问题出在哪里?或许是孩子们的心思用在了抢麦和上麦了,自从"改版"后我们再也没上过麦了,要么抢不到麦,更多的是抢到麦,排在最后,快轮到我们时,超时了,下一遍又开始,重新抢麦,我们没有更多时间。今天我们开始7点40分,排在28位,孩子们一直在关心快轮到我们了吗,读的时候分了心,没有全心投入,有所影响,到最后8点10分我们没时间了。想一个人好办法解决,满足一下孩子们的愿望。
使人看着眼前的梅花想到在外等人,还在茫茫白雪中的夜海中,体现出诗人对塞外亲人的思念。孩子们,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