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吹过树梢,也吹动了她的衣襟和头发。雨桐如往常一样走出工厂大门,而目光所及之处却大不一样了。因为她刚刚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一张纸条几行字。
这会儿路边小河的水潺潺流动,沿岸的水草摇摇摆摆;举目可见的山峰,恰好有白云掠过,投下一片淡淡的影子,山上树林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了。山峰将浓淡相间的绿色,一直送到云边,令人心旷神怡。
隔日,简单的入学手续之后,雨桐默默地坐在了教室里。
一所将要废弃的小学,临时改为他们上课的地方。首届电大学员经过考试筛选一下。这里是临时授课点,一排带走廊的房子,教室办公室都有了。区级办学点,只有两个班百来位学员。狭长的操场上,长着高高低低的树,不多也不算少。
第一学期主修课程:现代汉语、写作、中共党史等。
一台双卡录音机坐在讲台上,它就是我们的“老师”。从这台机子里发出声音来的,就是所学教材的编写人。
雨桐颇费周折征得领导同意,每天请假半天上课。其艰涩的过程,比起坐在教室里的欣然,不足提及。
机子里的声音如水流,潺潺而动,离开课堂小10年了,雨桐的心里如干裂的土地渴望溪流,但身体却不肯合作。一堂课下来,腰酸背疼胳膊僵硬,人像进入了五里云雾之中,看不到溪水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剩下的就是耳畔嗡嗡脑门胀痛。
九月的阳光,从门口深深地探进教室,几只麻雀站在阳光下往里面看看,然后一齐飞走,自由自在地落在小树上。
终于下课时刻到来,雨桐与刚认识的同学一起走出教室,微笑着道别。然后骑上自行车赶往单位。
半道上在一家小吃店停下来,在门外小桌子旁等待一碗面条。不由的拿出书来瞄了一眼。真是觉得自学比听录音强多了!
那个话匣子里上课到底说了什么?几乎没留下印象,好像还布置了作业……
不管它了,一切都等晚上回家再说吧。
九月的风,终于吹开了小小校园里的桂花,略带甜味的香气,填满了空间。
课前,班主任老师宣布:“今天现代汉语课看录像,由教材主编张志公老师亲授!”
班主任,南师大刚刚毕业的学生,年龄比我们学员的平均年龄小不少呢!已经很凉快的九月,每天见他都是一件烟灰色的短袖制式衬衣,没开言就笑容满满,还有一点点腼腆。
有些同学私底下简称他为“短袖”。短袖的话,让大家喜出望外。
现代汉语教材,一套三卷,张志公主编,编者:田小琳、刘振铎、庄文中、黄成稳。
在后来的课程中,田、刘、庄、黄几位老师分段负责讲解。其中田小琳是位女老师,声音十分可亲;而黄老师则是一副男低音,给人很深的印象。
上午8:45分,张志公老师的模样,显现在大电视的屏幕上:花白头发,半框眼镜;皱纹深藏着他的阅历,胡须描画着他的持重。声音厚重语句简短。
老先生从语音汉字语素直到造句修辞连章等方面,串讲了教材的体例和主旨。
从头至尾浸透了他对汉语言的挚爱与痴迷。真的大家风范。
而让雨桐稍稍有些意外的,却是途中先生习惯似的拿出一个小药瓶,在不中断讲述的情况下,把药丸塞进嘴里!
也许老学者往往都是这样吧?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全情投入,老与病都不能阻拦。
更为意外的,这位大家竟然能像里巷老夫那样,表达自己的小看法:小孩子中国话还没说周全呢,家长就让他哈罗哈罗地跟人打招呼,再见不说说拜拜,你以为说和拜拜你就会说外语啦?
那种纵横千里又蓦然取其一点的自由,雨桐为之折服。
有图像的课程,时间过得真快!又该赶去上班了,满院子的桂花香,将雨桐送出校门,追随一路,风掠过天地,天的蓝色特别特别透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