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现在的距离
——读《到天堂的距离》有感
张泽陈
“都是天堂,有的在有钱人那里,有的在有朋友等待的屋里。天堂的距离,哪个近?哪个远?”
这是肖复兴在读狄金森的诗时所引发的的疑问,正因这个疑问,这本书中的那些看似无联系的文章才被联系到了一起。
作者在此书中注入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曾经自己所亲身感受到的情感,而现在却再也不能或很难再次感受到了。所以,通过读这本书会令自己生命中的情感体验更为丰满,可以去跟着作者去回顾一下“那些消逝了的感情”。
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人们对那些“农民工”的冷漠,肖复兴曾经也在一家饭馆里遇到了一位农民工,他被时代的发展所排斥在外,只能在饭店里点一份米饭来填填肚子,但是谁会把一个只会点一碗米饭的人放在心上呢?服务员对老人的不耐烦与冷漠,以及对其他客人满面春风,热情满满的两种态度,在作者的笔下行成了强烈的对比。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不平衡,心中长留着对老人满满的心酸与同情。但同不同情是另一回事,如果是我们,见到这种情况又能怎样呢?还不是和作者一样只能在心里同情,当作者绕弯帮助老人时,抬头时,发现老人已不在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身份不仅仅是社会上的人,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之前让妈妈读了下其中《拥你入睡》这篇文章,我妈不禁感慨道:“这也正是我们的感受啊!”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感到即开心又无奈,看着孩子长大自然是开心的,但转念又想孩子与自己地距离便是越来越远了,再过个几年不是得完全离开自己了吗?想到这只能向着时间感叹。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地了解父母对我们的感情:知道当父母看我们在深夜做学务时的心痛,知道父母与我们间的距离,感到父母心底的无奈。那时我们便可换位思考,从我们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到那候你和父母之间又多了分理解。
作者还会带我们走进肖邦的演奏会,当然在今天也属于消逝的事物之一。作者在此时的身份便是一名观众,一名前排的观众,作者可以将肖邦的手看得一清二楚。那时的肖邦已是64岁,手指却仍然那样的美,虽然缠着绷带,依然柔弱无骨,触动琴音时连琴键也变得柔软如一匹黑白相间的丝绸。作者此时用试图用文字之美表现音乐之美,让你身临其境。但回归现实,现在的北京到处可闻的就是“蹦迪”和伪摇滚,还有各种从酒吧里,路边发出的燥热的电子噪声。你便可以感受到,所谓的“艺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少了,或是被新时代的流行给覆盖了。
当读完这本书时,只能感慨时间的奇妙,很多很多的东西随这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着:忆、情感、艺术、自然、生活……这本书主要的是将过去和以前放在一起对比,到底是回顾过去,还是选择现在。作者对每一件事情的态度全部包含在了这一篇篇文章里了。而那“到天堂的距离”也便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