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面对一个问题时,意识是模糊的。你觉得有问题,但是不知道具体的问题是什么。
其实,你不知道具体问题是什么,通常有三个原因:不了解事实,不知道答案,不确定哪里不清楚。
对于“不了解事实”这种情况,其实你知道答案已经存在的,只要把它找出来就可以。比如,你不知道明朝是的第一位皇帝是谁,但是,你知道查一下历史资料肯定能找到答案。
对于“不知道答案”, 你是已经知道该解决思路了,只是一直得不到结果。比如要解一道数学题,你是有解题思路的,但就是算不出来最后结果。
其实,上面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明确的。难的是第三类问题“不确定哪里不清楚”。能明确识别自己哪里不清楚,就是发现问题的核心能力。
如何识别和明确这类问题呢?
首先要养成随时记录问题的习惯,常备一个笔记本,或者手机笔记软件,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如果记录不方便,还可以使用录音。随时记录一闪而过的念头,任何有疑惑的想法都可以记下来。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面的步骤,提取问题的本质: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相关资料,可以是资讯新闻、文章、论文、书籍等,但不要一次收集太多,以免让自己淹没在大量信息中无法行动。每次收集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第二步的整理,整理完后再进行下一次收集。如此反复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搜集资料要区分客观事实和他人观点、经验,后者是主观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大部分无法验证真伪。所以,尽量收集客观资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出自己解决的解决方法。
第二步,整理资料
仔细阅读收集到的资料,提炼关键词句、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话做笔记。
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解释,将核心内容写到笔记本上。如果在电脑上,尽量不要使用复制、粘贴。这个过程相当于在大脑中处理过这些信息了,更容易记住信息的内容。
笔记内容要精简,分项书写,每项长度一到两行为宜,但不能影响理解。
将记好的笔记,随身携带,有时间就拿出来阅读。可以在坐车、通勤途中,排队途中,等人的时候,重复阅读。
已经理解、熟记的内容,在笔记本上就可以撕掉,在软件上可以删除。这样做,可以清空大脑,让思维更加集中于待解决的问题上,另外,因为丢掉了已经理解的资料,不理解的部分变得突出和明确。
如果不放心,可以另外存放,归档,但就是不要让这些内容再出现在你的阅读中,以免分散思考精力和浪费时间。
这个做法,就像超市结账时,收银员扫条码一样,扫过的放进一个购物篮子里,没扫的又放一堆,以免混淆。
第三步,重复第一步和第二步
第一步和第二步间隔时间不要过长,经过长期练习,可以提高问题意识和处理信息的效率。努力将第一步和第二步内化为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对资料“用完即弃”,有人肯定会担心,就这样丢掉资料,不方便以后的使用,也浪费了辛苦收集整理的劳动。
所以,要做到“用完即弃”,是有前提的,就是彻底消化和理解这些资料。那些已经被你熟悉了解的东西、浅显的东西,没有必要再留。就像你已经熟背九九乘法表了,根本不需要贴一张在自己的书桌前。
需要保留的是那些你认为有价值的资料,通常有四类:
虽然已经理解,但还是存在疑问的
目前自己还理解不了的,但直觉告诉你这个很重要
每次读都有新感受新体会
资料中包含不容易记住的数字和公式,与问题核心有很深联系
第四步,制作资讯地图
持续进行过前三步后,可以准备一张大一点的纸,对整理过的笔记做汇总。
在纸上,你可以详细列出已经理解的部分是什么,尚未理解的部分又是什么。将已经理解的部分,用关键词代替,然后找到这些词之间的关联,整理出来。剩下的尚未理解的部分就一目了然。
其实整理方式不拘一格,关键是把已经理解的和未理解的部分分开,然后各自进行整合。
第五步,提出问题本质
将尚未理解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部分就是必须弄清存在什么问题的核心。要努力思考没有理解的内容中,什么是重要的项目,一一挑选出来。
如果还不能明显看出问题,又继续从步骤一重新开始。
以上方法是出自《思考力,不是执行力》一书,作者是上田正仁,东京大学的超人气物理教授。书中说,坚持以上的方法一周,就会发现自己大有不同,处理信息和发现的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这个方法对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我们来说,值得一试。
参考书籍:
上田正仁,《思考力,不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