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父母都是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们既有着农村人所特有的朴实勤劳的传统美德,也继承了祖祖辈辈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尤其对于父亲们来说,他们不善言辞,但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靠一己之力默默支撑起一家老少几口人的吃穿用度。
年轻时的父亲脾气怪捩易怒,经常与母亲吵架。自我有记忆以来,我与父亲的关系就是比较冷淡疏远的那种,不同于天生对于母亲的依赖与亲密关系,父亲以一种不可缺少又无法亲近的身份存在于我的生活中。
与母亲的亲昵不同,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常表现在行动上。
1 运动
小时候,我还没上学呢,父亲为了能让我有个健康结实的身体,每天早上拉我起来做广播体操。他用他在初中学校里学到的操练方式训练我。
父亲喊着拍子,扩胸,下蹲,跳跃,拍手,一大一小两个人在不大的客厅里蹦蹦跳跳。小小的我看着父亲,一边跳一边笑。
早上的锻炼方式是做操,活动全身,晚上的锻炼方式是推车子,活动胳膊。父亲两只手抓住我的脚提起来,我用力支撑起胳膊,用手当脚,在床上“走”。看起来像是在推小车。
除了做操和推车,父亲还教会了我往墙上翻跟头。既找一面墙,一个跟头翻过去,双脚正好蹬在墙上。
现在这几项运动被我继承了下来,除了翻墙,做操和推小车是我女儿最喜欢的游戏了。
2学习
父亲重视我的身体健康,更重视我的学习成绩。自小学一年级起,父亲就担任起了家教的角色。
在学校听老师讲课程,在家里听父亲讲作业。父亲比老师更严格,除了做作业还要做练习。
很多个放学回家的傍晚甚至是周末,别的孩子在外面街道上嬉笑游戏,我只能坐在家里被父亲盯着做练习题。
心里抱怨过,埋怨过,嘴上却不敢说出来,因为害怕父亲骂我。那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打消了我任何想反抗的念头。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我上五年级,五年级之前我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奖状贴满了家里一面墙。这都是父亲的功劳,可父亲从未表扬过我。
上初中后,父亲的家教身份自动解除了,因为以他初中二年级的知识储备已无法再指导我学
习了。相反,有时候因工作需要父亲甚至让我帮他计算面积、体积之类的数学问题。
3芥蒂
上高中以后,因为住校的原因,每周仅周六晚上回家,周天下午回学校,与父亲的交流就更少了。父亲也再没关心过我的学习。
父亲从不主动询问我的学习情况,我也不会主动提起。即使偶尔因为考试成绩好抑制不住地告诉他,他也只会默默地点头,再无其他表示。
与父亲之间的芥蒂并不在于他的沉默,而是他对我以及母亲永远挑剔的语气和表情。
为数不多的沟通里,除了对我学习成绩的不屑,更多的是对我待人接物的苛责。我与同学的电话聊天、我与家里亲戚的寒暄甚至是我的穿衣打扮在父亲眼里都是不礼貌、不文明、不得体的表现,都会被他斥责一番。母亲的言行举止连同所做的饭菜更是常常被父亲抨击的一文不值。
父亲眼里永远住着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看哪哪都不顺眼。
这是我想赶快上大学逃离家庭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我已大学毕业多年,也已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作为家长,回头再看父亲当年的教育方式,多了些理解,却还是无法认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吧,只是选择错了表达爱的方式。这是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直设法规避的,我不想将我的成长经历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4和解
如今我也到了当年做孩子家教的父亲的年纪,父亲也在渐渐老去,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背驼了,脾气性格也收敛了许多,没了年轻时的锐气。之前那个想逃离家庭的我,现在却数着日子等待回家看看。一些执拗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柔和,直至彻底放下。
每次打电话回家,简单沟通几句后,父亲都会知趣地把电话交给母亲。一是觉得没话说,二是怕尴尬。
每次假期回家,都会去超市买两件衣服给父亲。长距离长时间的不见面,只能通过买东西这件事情去弥补。回到家里,与父亲简单说着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孩子的教育,父亲大都迎合着,偶尔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在他看来,上了年纪的自己已无法在孩子眼里树立权威,那些年轻时居高临下的教导现在也早已排不上用场。
父亲将那些表达不出的爱全部给了我的孩子。看着父亲俯下身子做鬼脸逗孩子笑,看着父亲张罗着到很远的地方去给孩子买玩具卖水果,看着父亲认真又仔细地给孩子答篮球架,我常常感叹着湿了眼眶。
现在的父亲真的老了,过去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5结语
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千千万万家庭的相处模式,父亲这一身份代表着权威、威严、不可挑战、不容置疑,父爱深沉、内敛、含蓄又隐忍。小时候的我们体会不到,长大了的我们会去刻意弥补。
可中间这逝去的多年时光,成为多少孩子与父亲不能言说的痛?
来说说你与父亲的关系吧,这个父亲节,你又打算如何说出对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