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豆,0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个人精进,自媒体运营,学习与成长,关注并私信回复我“1” 即可获得写作大礼包一份。
“今天下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为什么不能帮我代考日语?”
“没什么事情,但是我确实不想去。”
20岁的我终于学会了,毫无负担的说“不”,将自己的不情愿展示给别人。
01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
别人拜托自己帮忙,大多数情况都会不假思索的答应;
如果遇到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就在心里找各种拒绝的理由,找不到理由,就强颜欢笑迎着头皮答应。
最后还用,“同学之间就是要互帮互助”、“谁不会有求于人呢?”、“谁让我是个善良的人呢?”的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不情愿的内心。
每当自己下定决心去拒绝时,内心总会惶恐不安,说出来的理由也总显得那么无力,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
明明自己才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现实生活中却总是显得那么被动。
如果我不帮他带饭,他们不理我怎么办啊!会不会孤立我。
他是班长,我还是应承下来吧,以免他会在辅导员面前嚼舌根。
虽然不认识,当时还是留一个好印象吧!
我努力地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圈,但是真的好累、好委屈啊!
02
当你每天都给我甩来各种砍价链接时,你并不知道我正为了一份策划书急的焦头烂额却还要顾及这个举手之劳;
每天中午用餐的时候,我真的不想提醒你该还我昨天帮你打包饭的钱;
即使我日语还不错,我也真的不想冒着被教务处惩处的风险给你代考。
03
因为父亲是公务员的关系,我变成了家里的独女,家里的长辈都对我有着很高的期望,父母对我的要求也特别的严格。
小学时,我骄傲的拿着“三好学生”的奖状,冲进家里向父亲展示,得来的不是夸奖,而是“你数学太差了,暑假别出去玩了。”;
高一分文理科时,我不顾父母反对选择了文科,可是在他们看来文科没前途;
高三时,我人生中第一次过600分时,我迫不及待的打电话给我妈,结果我妈却说,“这个分数能上中科大吗?你表哥当时就上的中科大。”
我努力的满足父母的期望,找到在父母面前的存在感,他们却无意的一次次打击我的自信心。
来自至亲的打击往往才是最为致命的。
大学的时候,我再也没有向他们说过自己在学校里的成绩,因为我并不是最好的一个。
我学会了小心翼翼的与人交流,渴望别人的认同。我逐渐的忽视了自己的声音。
04
但是现在,我不想继续“善良”了。
“你之前不是答应的挺爽快的吗?”
当我第一次感受到别人把我的“善良”当成理所当然时,我内心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质疑;
当别人要求我冒着替考被抓这种足以毁掉我的大学四年的风险,牺牲自身利益时,我对自己的行为逐渐产生抗拒;
当我发现自己处于“呼之即来,呼之则去”的处境,好友过生日都会忘记我时,我追求的“存在感”轰然倒塌。
我逐渐明白,不拒绝并不会等价换来自信以及存在感,原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一直都有问题。
05
存在感要依靠自己能给别人带来的价值来获得,自信也要通过自我悦纳,任何需要依靠别人的事情都是不稳定的。
就像毕淑敏说的,“拒绝是一种权力,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力。”
一天只有24小时,在这个以“卷”形容的社会,每个人都精力有限,我没义务去牺牲自己。
我想当下次选择拒绝时,我想我不再需要遮遮掩掩的行动,繁冗僵硬的理由,对自己朋友圈的顾虑,以适当的方式追求最好的感情。
我依旧追求和谐舒适的朋友圈,依旧渴望自信找寻存在感,但再也不会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