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第一周,除了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还见缝插针开启了第一本书的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
在前言《自卑而超越》中收获:
1.人要有信仰,虚构的现实要比客观的现实,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更大。
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都是虚构的现实,从共读中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影子。
2.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平时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3.什么叫生活风格?个体在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时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几所谓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一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
4.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三到五岁时就已经固定了,因而学校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都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只不过是一种测试情景,把潜在的问题显露出来而已。
5.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二章收获:
1.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也能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出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他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
2、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的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针对有问题儿童家访也是很重要的。
3、惩罚对儿童常常是弊大于利
4、如果儿童犯了错误,就要触及到问题的根源,即在全面理解儿童人格同一性的基础上,探讨这种犯错误的情况是如何发生的。
5、当一个孩子的行为变坏,或出现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他产生的原因。
6、惩罚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只能加剧孩子认为学校不是他理想之所的想法。
一间教室的整体发展一定要优于个体发展。关注个体孩子内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