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拉撒他
1. 《荒原狼》
读黑塞的第二本书,那种对自我矛盾性有着清醒的判断和不带表演性的孤独,对现实与社会已然形成的规则与潜规则下的生存方式报以不妥协的姿态,保留内心狼性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对人性的悲观。“依旧是即便从最初的开端也没有什么纯洁与无辜,也没有真诚与专一。所有被创造出来的,在最初的那一刻就是多面性的,一旦被抛入生活的泥流中,即便奋力回游,也无法回到生命的源头。”这句话一直让我想到电影《大护法》,那个孩子小明最后机灵而坦诚的野心勃勃,主题曲《你一定要是个孩子》感动了很多人,但如果是小明这样的孩子呢? 谁说孩童就一定是美好无邪的?
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她说:“我宁愿大家承认人间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和解的,我最讨厌人说经过痛苦才能称为更好的人,我好希望大家承认有些痛苦是毁灭的,我讨厌大团圆的抒情传统…正面思考是多么媚俗!”
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不仅是因为是作者的真人事件,她的离开。小说抽丝剥茧般的心里叙述,真实到残酷的描写人性之恶的庸常,包括看文字的我们的庸常。我一方面难过,骂着道貌岸然的渣男,诱骗性侵未成年的变态,但我另一方面也清晰地认知到,人对他者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彻底的无力感油然而生。
3. 《小王子的领悟》
中文世界里对《小王子》最深刻的哲学式体悟与解读,没有之一,让我对《小王子》内文价值的秩序重构一番。特别是他娓娓道来,为什么小王子见到花园里五千多玫瑰时崩溃不已?在此之前,他穿越星际、翻山越岭,对各星球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都不苟同,甚至也不屑一顾。因为那时他的心中有自我的信仰与价值感,那就是他星球上那朵的独一无二的玫瑰,他为此无比骄傲自傲。而当他看到五千多玫瑰时,内心秩序轰然倒塌,独一无二的价值感不在了,而且她还欺骗了他。直到狐狸告诉他驯养的意义后,他才明白,建立关系带来的情感记忆经验,才真正充实了“独一无二”的内在含义。
不仅如此,这本书字里行间也透露着对公共文化的重要性探讨。“狐狸如此容易明白的道理,在真实世界却是如此之难。那些自以为掌握宇宙真理的大人,那些自以为支配一切的暴政,最最害怕的,就是给人选择的自由。因为他们虚弱。他们心知肚明,只要人有了自由,人就会成长,就会独立,就不再会无条件地服从所谓的‘权威’。”
4. 《东京一年》
她说,我们并不像斯通纳那样,生活在象牙塔中,把世界拒之门外,“我们一直生活在鸽灰色的天空下、凄黯的风景里、泥泞的道路旁,我们并不排斥这个世界,面是日复一日地筹划建造一个我们不能建造的世界。”也许这是《斯通纳》不够接地气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它,读文学毕业刚进入现实社会时最想抱紧的一本书。
说回《东京一年》,很多murmur比她上一本《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更有意思。在她聊到日本老龄化社会,对老人的观察给出了很可爱的说法,说当世界是“gif”格式的时候,老人已经成了“jpg“格式,好形象。
5. 《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老实说,因为作者是伊坂幸太郎、因为要腰封问“要不要一起去抢书店?”、因为单曲循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因为聊到不丹人的轮回观才看完了这本。有伊坂式低沉的温暖与慢热的义气,怀念台北车站的投币式寄物柜的便捷,大陆城市很少见。
6. 《天桥上的魔术师》
背景发生在这座商场还在的时候,源于作者的童年记忆。是谁说吴明益的笔下总有一种亚热带地区独有的潮湿、温润的气息,很对。不仅如此,还有一种细思极恐的疏离感。
还记得里面提到《恋恋风尘》中的一个摩托车被偷的镜头就是在中华商场拍的,当时他正在对面看到,我就因此才把这部如雷贯耳的电影找来真正好好看过,然后八零年代的气息徐徐吹来。
7. 《儒林外史》
了解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酸腐与洒脱。那个时代的教育与社会,孵化出的人类很俗,这个庸俗的人生,延续至今。现在的教育却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真正好的教育,“是希望让不同的个体去认识到各自的不同,让个体变得更加宽容,变得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理解自身、理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