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外公
趁现在记忆犹新,记录这份感悟,若不写,这份记忆可能会遗留在细胞里慢慢老化,然后遗忘!
苟延残喘,何处归宿?
“归宿”二字读起来有点宿命论的感觉,还有一层神秘感,眇眇之身,更像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虚无缥缈,在世间浪迹数十余载,生儿育女,一日三餐,觅食生存了无生趣,一样都不落下,最后一怀黄土。
10月28号中午,我收到老妈的一条微信,问我啥时候有时间,爷爷去世了,让我回去,晴天霹雳的消息,好像世界开启了灰度模式,一切都变轻了,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
是这世间的沉浮?
儿时的记忆里,爷爷一直戴着老花镜像是一个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者,两鬓苍白,皱纹满面,饱经沧桑,受人尊敬,很慈祥,从不与人发生争执,探望他们的时候,都会经过一座桥和一条弯曲的小路,小路两边是高高的芨芨,小路走到尽头就可以看见奶奶了,每次去奶奶都会在家门口的土堆旁站着,像是在等我们,奶奶看到我们会往前走两步,然后叫我一声,说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们会来,我就跟在奶奶的后面问她梦的什么了,然后她会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很奇怪,问她这跟我们来不来有什么关系?奶奶笑笑不语!
印象里爷爷家里有一个立式开门的绿柜,里面放着很多吃的,还有一个放在炉子上的小铝壶,泡好着红枣茶,小时候特别爱去奶奶家,他们家热闹,老舅和小舅各两个孩子,我和我姐去就六个孩子,像极了幼儿园,细想也没什么玩的,好像只要在一起就会特别开心,是我觉得特别开心,我小时候生性顽劣不太招人喜欢,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打架了,奶奶骂我,没骂哥哥,我很生气,甩头就跑了出去,跑到小路,快穿过小桥了,奶奶才追上来,把我抱回家,细节我都忘了,只记得有这么一回事,时过境迁,慢慢的长大了,可能是青春期,觉得和老人有了隔阂,就不怎么想去奶奶家了,久而久之,淡了感情,之后就是机械式的走亲访友,大多是怕我妈孤单就陪她去。直到去年,奶奶走了,走了···我跪在灵堂前面,我哭了,哭的更多的是我自己,还有这世间了了沉浮,悲愧交集,爱莫能助,有生之年没能多陪陪她,现在却跪在这假装孝子,在也没有机会弥补了···亲情是淡化不了的,奶奶才年过二旬,走的算是痛快,虽不是卧床不起但也是久病缠身,听我妈说要花好几万给心脏搭个桥,老舅在犹豫,没钱给奶奶治病,在奶奶弥留之际说自己也活够了,不治了,我可以想象到奶奶失望,寒心彻骨的样子,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可当是女中木兰,当我想起这件事时,就更难过了。钱是什么?难道比生你养你的母亲还重要?价值观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我没有批判的意思,当然我也很理解你们的苦衷,剧情很快也很即兴,更不尽人意,站在门口等我的奶奶走了-----------
爷爷成了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早上起来吃点东西,就拿个小板凳坐在公路旁边,看着车来车往,日复一日,形单影只,日暮途穷,了无牵挂,子孙都在外面,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没有陪伴,从那以后我妈隔三差五的去看爷爷,我也很乐意去,去的时候买点吃的给爷爷,说实话,我和爷爷的感情是在这一年内培养出来的,我很希望他能快快乐乐的长命百岁,我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我很心疼,又因为钱,我妈是想不管能不能治好,也要尽心尽力,做到子女的责任,可世事难料,爷爷得了各种怪病,昏昏沉沉的过了一年也走了·····
爷爷走的也很突然,我好像还是没意识到至亲的离开,也不知道这意味这什么?实属是我不孝!最难过的还是我妈,她再也没有爹妈的庇护和温暖的怀抱了。
意味着二老将永远离开人世,长眠于地下,爷爷膝下两儿一女,老舅,我妈是老二,小舅人至中年,早些年爷爷就白发人送黑发人了,生死无常即寻常,世事难料即有意。总有往事叩心扉,欢喜悲哀复几回。爷爷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我却无法和他追忆了。
经历了生离死别,我才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繁琐的葬礼,安葬的不是亡者死去的灵魂,而是未亡人的悲痛和对逝者的情感寄托,我也早已不是那个像背课文似的说出:逝者已矣,来着可追的小孩了。
说到情义,人才是这世间最无情的动物,追悼之后,像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付之东流,那份情也随之荡然无存,世事炎凉,亦以如此。生存何为意,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谈笑风生,终于黄土,亦为归。
尼泊尔人并不把死亡看做是悲痛的事而是泰然处之,寓意是将生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如果是那样,愿爷爷奶奶在天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