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位日本作家的文章后,惊讶地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字朴素。尤其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几乎全凭强大的逻辑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虽语言朴实无华,表达倒十分清晰、有条理。尤其是大家的文章,简练中凝练深意,去除了华丽的辞藻,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更让人专注于内容本身而非形式。
想起多年前在《读者》中看到的文章:日本小学每日要求写日记,不要求写得好,但一定要说实话。这种要求无疑对他们日后的写作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
反观我自己,从小学起就被教导要大量使用修辞,用名人名言。而那些范文也不外乎于此。但更为抽象、内在的东西,如观察生活、发现美等能力,却很少被老师深入细致地培养。
长此以往,只会做些表面文章。一旦被要求写些质朴的文章,就有些和东郭先生一样惶惶欲逃了。因为这种稚童时天然具备的本领,早就在走捷径的路上被埋葬了。古人云:“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当人对生活中的细微失去了耐心,只匆匆掠过沿途的风景,感官就变钝了。再也读不懂诗的美,听不到年轮增长、四季更替的悄悄话。他的笔端,只剩下千篇一律的格式化语言,寻不到灵魂的片刻痕迹。本应自然而然从生活小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直白的情感,要么太做作,要么干涩凝滞。
因此,以质朴的文字写出好文章并不简单。卸去了层层妆粉的“素颜”,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水平。
写文章如做菜,马虎不得,浮躁不得。费尽心机淋上一勺调味酱,也抹不掉火候掌控不好烧出来的糟糕味道,欺骗不了高人的舌头。关键要用心,懂得食材的搭配、份量,把控得了火候与时间。据说大仲马住在一友人家,用剩下的冷饭也能做出佳肴,以致友人把家中的厨子都辞退了。足见其对食物的钻研之深。
苏东坡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读质朴的文章,如喝一碗清粥配几碟小菜,那淡而不散的气息萦绕在舌尖,好似一股涓涓暖流在心田流淌,舒服得好像泡了一次温泉。辣得呛人的四川火锅自然能快、准、狠地唤醒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雀跃,软糯缠绵的苏式豆沙月饼轻易能俘获爱吃甜食的吃客的心。但酸甜苦辣咸最后都要回归原味。读些质朴的文章,如同喝一碗清粥,温养一下吃腻了酒、辛辣和大鱼大肉的胃。
好的写质朴的文章,都常常描写一些小细节。譬如耐人寻味的川端康成的名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细节往往贴近人的生活,让读者更有共鸣感,启示人从自然、清新的视角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美。
法国散文大家蒙田说:“天性的表露与发挥作用,无需异常的境遇……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他认为,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学会“生活得写意”。这大概就是在原本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中找到人生的乐趣。
追求质朴,求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心境。在淡淡语调里,心如看小雪时宁静,感受到樱花季里的林间小鹿漫步在徐徐落下的樱花雨里的安详温馨。时间仿佛在温言絮语中变慢了,你和作者肩并肩地,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小道上,用只有风听到的低音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