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自己创造的“奇幻旅程”中与十五位生涯大师对话,这个奇幻旅程是作者十年的职业探索旅程,每位大师的理论都在作者的不同生涯阶段给出了启示。
这本书若从故事书的角度来看,写的还不错,浅显易懂,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不同职业状态找到自己在某个阶段的影子,里面的启示也有借鉴作用。
若从科普的角度来看,实在太冗长了,不过是三四页一篇的文献综述能写出这么多,真应了“会讲故事”的人能赚钱这句话。
这篇读后,便以科普的形式来总结,毕竟“干货”才是这本书创作的核心,算是帮作者归纳出一篇“生涯入门”级的简单的理论综述吧。每个理论都有个核心观点,罗列在此,以期读者对某个理论感兴趣的话,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位:弗兰克·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正“适合的工作”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并且符合我们的兴趣。
匹配就要知己知彼,知己就是自我了解,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询问他喜欢做什么事情(兴趣),以及做得如何(才能与成就);知彼就是要确定职业选项,多渠道收集职业信息、行业报告、进行职业访谈并掌握适当使用信息的技能。
读后:“人尽其才”,将人放在最适合他发展的环境中,他才会最舒服,虽然这个理论已过百年,但核心思想依然在现今的求职招聘中沿用着。
第二位:安妮·罗伊“早期经验论”
个人的早期经验以父母管教态度的影响为主。如果家庭氛围(主要是指父母的态度)是温暖、慈爱、接纳或过度保护的,即以孩子为中心的,那么孩子会注意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以保持彼此之间的关系(非防御性),成年后会选择服务、商业、组织、文化和艺术娱乐类等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果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是冷漠、忽视、拒绝或过度要求的,就会形成防御别人的心态(防御性),成年后会选择技术、户外、科学等跟事、物和观念而非人打交道的职业。
读后: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极大,因素也极其复杂,仅仅从亲子关系预测孩子日后的职业选择,创建以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职业分类系统,有些片面和单一。但作为心理学理论的外延,生涯规划的很多方面都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位:约翰·霍兰德“人境匹配理论”
霍兰德是帕森斯最有力的拥护者,继承了帕森斯的衣钵,更精确地解读了“做什么职业会让我们更快乐”。
著名的霍兰德六边形以及霍兰德代码为各类人员按照自己的职业类型搜寻合适的职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背景。
通过个人的霍兰德代码(1-3码),并结合O★Net职业分类系统搜索到在理论上适合自己的职业选项。
读后:任何测试都是启发性的,因为个人凭“经验感受”与理论上的“合适”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测试结果永远不应成为决定你该做什么的工具。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对自己能力的清楚认知两方面进行探索才是个人职业选择最有效的办法。
第四位:约翰·克朗伯兹“偶发事件学习理论”
生涯规划是动态的,并非一次完成的,需要不断评估和修订。因此他用“生涯行动”代替“生涯规划”。
不确定是人生的常态,真实的人生是不断变化且充满意外和转折的,因为未来无法全然预测与掌控,而我们有非常想掌控,所以我们没有安全感,为了应对安全感,我们不得不从“外控”走向“内控”,学会拥有悦纳不确定性的智慧和勇气,学会如何在限制中寻求发展,在变化中学习应变。
理想的模式是:制定计划——等待时机——采取行动,而现实中的情况是:保持开放——采取行动——创造幸运。克朗伯兹坚信,面对不确定的最佳策略就是:把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样,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自然会出现。
读后:“尽人事,听天命”,这句中国老话早就道出了这个理论的实质,不要对不能控制的环境担心,要学着控制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我们不是不需要计划,而是需要一个可以不断涂改的计划。
第五位:罗伯特·伦特“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兴趣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目标,而对一件事的持久兴趣通常源于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并且预估到行动能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能否胜任需要自信心的建立,找到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挖掘过去的成就与表现。有信心只是行动的第一步,关注采取行动后的结果带来的感受是持续行动的关键。因为自信心可以让人感受到“我有能力解决问题”,却无法用来弥补能力不足的部分。
读后:一个人的行动力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并看到行动后的价值,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找到明确方向,树立长远目标。有了目标,自然会导向相应的行动,最后形成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
第六位:盖里·彼得森“应用于生涯辅导的认知加工模式”
不要在没探索之前就匆匆做决定,人们要学习如何做出个人决策,而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结果。职业选择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为自己负责任的过程。
决策五步法:沟通(与自己沟通,找出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容忽视的差距;与关系重要人沟通,帮助自己看清自己不清晰的方面)、分析(分析自己、分析职业特性的各个选项)、综合(将收集到的有关自我和职业的所有信息放到一起,逐步缩小自由选择的范围)、评估(使用“决策平衡单”等工具,将最佳的判断对保留下来的选项予以排序,得出最终选择)、执行(依照最终选项,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
读后:做决策需要“理性地选择”,获得最大利益,并将风险与损失降至最低。决策的选择没有对错标准,如果非要找个标准,就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即“最看重的是什么”。
第七位:勒内·戴维斯“工作适应理论”
选择职业固然重要,就业后的适应问题更值得关注。该理论的基础是个体是否适合、胜任这个工作并对其满意。人对工作环境有要求(环境提供回报),工作环境对人也有要求(人们完成工作的能力)。工作满意度是工作适应的主要指标,而个人的需求和价值是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对工作不适应的五种情况:一、个人能力超出了职位要求;二、个人能力达不到职位要求;三、个人能力与职位要求一致,但是无法表现的很好;四、个人需求不够清晰;五、个人需求不被工作环境满足。
读后:能力出了问题,就补足能力或者寻找更高职位;需求出了问题就看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看重的是什么。通过价值观探索清晰自己的工作环境需求,同时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与职位要求的差距,是解决工作适应问题最为重要的因素。
第八位:诺曼·阿曼德森“生涯轮轴理论”
解决人生旅途上的生涯困境。以“生涯目标”为轮心,将技能、兴趣、价值观、个人风格、重要他人、教育背景、工作及休息经验、就业市场八个部分组合成一个轮毂,只有八个部分形成完整的圆桶形,人的生涯道路才会平稳行进。
读后:把与生涯相关的要素以轮子的形式呈现,原理和我们平时最常接触到的“生命平衡轮”一样,缺失的部分需要“补胎”,这样一种清晰可见并可以按照不同程度进行量化的方法,使得分析个人生涯的薄弱点更加直观。
第九位:马克·萨维科斯“生涯建构理论”
将自己过往的回忆(即“我是什么样的人”)、当前的感受(即“我要如何度过这一生”)、以及未来的期望(即“这一生有何意义”)编制成一个描述人生主题的模式,然后赋予它人生的意义,找出其内在深层的愿望与渴求(即生涯建构),就能通过行动实现生涯的发展或改变,让活在现在变成活在更理想的未来的一部分。
读后:萨维科斯的著作《生涯咨询》是一本经典著作,书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真正想弄懂他的理论,还是先把这本经典著作读懂吧。
第十位:唐纳德·舒伯的“生涯”概念和“生涯角色”概念
第一次提出“生涯”概念,并指出生涯不是只有工作,还由我们扮演的各种生活角色时所从事的活动组成。
在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处在哪个时期做哪个阶段的事。
在人生舞台上主要扮演的九个生活角色: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持家者、父母、退休者聚集在一起,填满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因此,生涯是有意义的相关经验的一系列组合,工作不能成为生命价值的唯一延续。各个角色的组合如果无法让人满意,就需要增加或者删减一些角色进行调整。而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和价值观相关的。
读后:这部分说的不就是孔老爷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中的那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嘛,无须赘述,应该都懂。
第十一位:玛丽·麦克曼“生涯发展系统理论框架”
人存在于自己不断变化系统的影响中。个人生涯的决定系统分为个人、社会、环境三大系统,彼此持续地交互作用,行成动态发展历程,也促进各个系统在紧密连接的时间轴线上发生持续性改变。
个人系统是指影响生涯发展的个人内在因素,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人际影响范围;社会系统是指与人产生互动的其他人群组织,如家庭、教育机构、同伴和工作职场等;环境系统是指人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局势、社会经济地位、历史趋势、就业市场等宏观系统。
**读后:我们生活在大的系统当中,周围的人、事、环境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一生中的种种行为不能以线性方式来衡量、以因果关系来判断,我们可以利用系统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第十二位:斯宾塞·奈尔斯“希望中心取向的生涯发展模式”
以行动为导向,以希望为中心的生涯干预。对于生涯不能以“梦想”的名义,期待寻找最好的工作机会、高度的工作满意,找到生涯目标和生命意义。为了获得最大的工作满意或成功,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读后:“梦想”不是做梦想到的,是建立在现实经验之上的。人的一生总在不断迷失和希望中轮回,体悟生涯就像是窥尽人生百态,人生本有起落,从过往的林林总总中的经验中获得启示,才能滋养未来。 **
第十三位:保罗·巴尔特斯“带有补偿的选择最优化模型”
人们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找寻克服障碍的解决办法,已达成成功发展的连续适应。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的结合,介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可以通过选择、最优化、补偿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选择就是可供选择范围的选择,以及对此领域的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方向;最优化是在所选择的的领域中,应用现有适合目标的内在和外在资源达成目标,以提高适应性;补偿就是当资源丧失或实现目标途径受阻时,创造适当且必要的替代性方法来达到原有的目标或调整目标。
读后:努力不一定成功,懂得以最小的丧失追求个人而言的利益最大化,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经济学的简单原理也可以用到生涯规划中,可见天下的道理就那么几个。
第十四位:赖利·寇克伦“生涯叙事理论”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及解释权,做决定像是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重要的是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叙事故事就是在解释生涯问题如何开启(现实中缺少了什么?)——结束又是如何画下的句号(通常是更多理想的状态)——中间改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如何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生命主题的澄清与理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过去的独特行为模式,解释现在的生涯模式,进一步展望未来。
读后:叙事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将其引入生涯规划是把过去的经验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作为选择的考量因素。但是个人认为,生涯规划更多应该是未来导向,对于过去的梳理,一定要有很专业的引导,否则如果接纳过去不顺畅的话,可能对于生涯规划有负面的影响。
第十五位:金树人“生涯发展理论与咨询及其本土化建构”
适用于中国人的生涯发展理论,并将心理测量与评价及其工具进行本土化开发,在实践过程中,融入对中国人生涯观念的理解与分析。中国人相信“命中注定”,如何成功迈过命中的“坎”、“劫”,就需要有行动的方向,这就是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读后:从西方引入的“生涯规划”概念与方法是否适用于中国?其实,无论东西方,生涯要不要规划、如何规划是所有人都要澄清的人生主题。“听天由命”也许隐含着另外一层更为深远的意思:对于不可知的命运,倾听内在悠远的声音,这个声音也许就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当无法选择时,只有把唯一安排做得更好”何尝不是中国人的生涯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