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市场上智能手机普遍3000元以上,低于这个价位的,基本是普通货,性能有限,比如玩不了大型手游。但是,对于大多消费者来说,3000多元还是很高的,只有少数人拥有一台高性能手机。于是,有很多人也希望像少数人那样,拥有一台高性能的手机。
小米,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用更低的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为这些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这种消费者因为价格阻碍不能完成某个任务的情形,我们称之为低价需求。
再来看看可达性需求的概念,“目标消费者过去一直渴望达成某个目标、成为某种人,但缺乏途径做到,他们就希望存在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
小米手机的例子,是不是也满足可达性需求呢?很多人想要像少数人那样,也能拥有一台高性能的手机,但是因为价格太贵,没有达成这个目标。小米推出高性价比手机,帮助他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低价”就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所以,低价需求,几乎可以说是可达性需求的一种。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把低价需求作为单独一项呢?
一般来说,低价需求对应的是某个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可达性对应的是某个目标。比如:
低价需求:高性能手机、品牌服装、现磨咖啡
可达性需求:获得本科学历、能够打到高尔夫球、成为美化大师
对于低价需求来说,产品或者服务客观存在,只是价格太贵,消费不起,不得不放弃。对于可达性需求来说,消费者希望能像某些人那样,可以做成某些事,比如获得学历、发朋友圈可以美图,但是,通常,并不存在一个容易实现目标的途径。用户消费对应产品时,不是为了拥有产品本身,而是把产品当做一种实现目标的途径。比如,美图秀秀这个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拥有这个APP本身没有意义,它只是实现用户想要美图这个目标的途径或者工具。
这个理解,还有待进一步的推敲和考证,不能说百分之百准确,请自行思考。
如果“低价”是实现消费者目标的途径,那么,此时既符合可达性需求,也符合低价需求。可达性需求就好比是“水果”,低价需求就好比是“芒果”,自然是“芒果”更具体和聚焦。所以,这种情况下,就主打低价,而不是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