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为师
今天是教师节。纪念夫子。
《论语述而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前半句经常被引用,后半句说的少些但更重要。
夫子明确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进一步,如果将后半句中的主题词“善”作为背景,那么人我的基本关系就是师生。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到山东后都好奇山东人称呼外地人为“老湿儿”,因为儒家文化教育说,对方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想,以善为师恐怕正是夫子的意思吧。接下来,让我们尝试着回到夫子的逻辑中吧。
首先,人性不存在本善或本恶,但是是向善的,这是人生的动力。向善显然意味着人们愿意去学习,惟其如此,师生的伦理关系才能建立。老师只有相信学生拥有向善的本来动力,努力引导学生内心的善,完成人类美好的进化,这才是老师之所以伟大的真正原因吧。
其次,善并不总能得到必然的因果。设若一定有因果,善必定落入投机主义的渊薮。正是因为没有因果,才让善得到检验并光辉起来。老师对善的秉持达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状态,才是先师所期待的。
第三,至善正是因为持续的择善和从善,这并不容易,当然也不困难。阳明最终归纳心学就是从良心出发进行判断,看来他最后还是明白了夫子。
夫子的伟大,正是因为他将形而上的逻辑实际地应用到伦理系统建设中,从而为中国文化增加了独一无二的人我师生关系。这可以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以善为师。是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