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读经悟道】这是《道德经》流传很广的一篇文章。老子把人们闻道后的反应分为三类,也代表了三种境界。
其实,仔细琢磨,三类人三种反应的背后,是学习态度、认知层阶、执行能力的真实写照。
像对待批评意见,智慧之人,有错必改,无则加勉;聪明之人,含糊其词,狡辩诿过;愚蠢之人,极力反驳,死不认错。这反应的是一种学习态度,智慧之人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秉持开放性思维;聪明之人表面称是,实则不然,思维陈旧;愚蠢之人,概不接受,自以为是,思维闭塞,固步自封。
学习态度不同的背后,又反应了认知层阶的差距。认知层阶高的人,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迅速行动,知行合一;认知层阶平庸之人,一知半解, 敷衍了事,知而不行;认知层阶低下之人,既无知,更无行,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认知的差异,观念的转变,决定了行动的能力。
认知层阶差异的背后,反应在管理上,体现在执行能力上,差异更大。执行力强的人,认识问题透彻,行动高效;执行力弱的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行动慢而无效;执行力差的人,总似神游,不在状态,没有行动或盲目行动。执行能力反过来又体现了学习态度和认知层阶。
总之,不同的人,对待事情的不同态度,不在于看到了现象,而在于抓住本质。认知思维,不能单一,而是多元的。管理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拿出系统、完整的一览子解决方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对待问题的态度,反应的正是你的问题。有时,事情不在于问题,而是你本身就是问题。
知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难在哪儿呢?在于视野不够开阔,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偏见、偏激、以偏概全。在于观念刷新太慢,躲在过去的壳里不愿出来,或以陈旧的观念自欺欺人,失去了好奇、速度和激情。在于认知障碍,看问题不全面、思考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系统,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总在挑剔别人的错误,却不知道自己一知半解、坐井观天。
闻道和行知,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依存,只有融为一体,才能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