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我的一生都向你倾诉。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1920年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中收录了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42年,茨威格写完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在寓所内服毒自杀。
茨威格的天赋极高,在这篇小说里通篇几乎只能见到男女主人公,但他完整地展现了一场动人的单恋故事。
我们常常会犹豫,单恋到底能不能算被定义为爱情,好像真正的爱情应该从两情相悦开始,单恋似乎是一场独角戏,即使动作再优美、曲调再婉转,它终究是缺失了什么。
小说的女主人公,在写出这封信的时候,整个悲剧是一种已完成的状态,她已经决定去死,才这样写下这封信,在这之前,她已经在作家R身边徘徊了许久,从她的十三岁开始,一直到她死前。一开始,她同他成为了门对门的邻居,她们家很寒酸,甚至没有门牌,也没有旧友。
作家R的男仆谦逊有礼,在女孩的心中,他还未真正出现,却有日出之前黎明一样的光亮。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出现,他有很多书摆在门口,她凑过去看,几乎都是她不认识的字。
他像是一个出现在黑暗岁月里诱人的谜,在别处享有声誉的他足够吸引一个女孩的全部注意力。她故意和他相遇,然后看到了他的眼睛。温暖、柔和、深情。爱上一个人的那一瞬间就是你把场景诗化的那一刻。一切就这样开始了,所有开端都是美好的、带着明艳色彩的。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01 可怕不是爱情是光,而是爱情是生命唯一的光
舍身忘己、死心塌地,作家或是诗人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爱一个人的付出,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爱情变成一个被大众引导的妖魔化的词语。要“轰轰烈烈”要“荡气回肠”,要让所有听闻的人都为之动容。
女孩子就这样去爱了。在她一无所知的年纪里,她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常年郁郁寡欢,她没有条件获得一个温暖的家庭。但爱是她的本能,这个本能并不算坏,但她缺失对爱应有的理解,她的生活里缺乏“爱”的样本,缺乏亲密挚友对她爱情的分析,也缺乏父母的关爱。
一个缺爱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爱情观呢?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总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可靠的朋友、有帮助他的师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某一些重要元素究竟会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我们无法预计,一些人可以抵御黑暗,向阳而生,但另一些人,他们就仅凭着这一点点光亮生存。
像抓紧稻草的溺水之人。
茨威格太厉害了,他写了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可怜人。也许你会“怒其不争”,所有看起来本该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个女孩子身上像一团解不开的毛线,她被千万种东西束缚着,她无法鼓励自己勇敢,却也劝说不了自己放弃。她双眼盯着这束光,患得患失,小心翼翼。
02 软弱成就的“假”悲壮
偶像剧的套路就是让女主受尽委屈换来最终男主的心疼,最后他们喜结连理、终成眷属,曾火过一时的《三生三世》是这样,前几日完结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也是这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像是同一个套路,和我们大众热爱的“瞒和骗”的“大团圆结局”不一样。陌生女人攒成的,是一个震耳发聩的悲剧。
她等待,她看着作家R带着不同的女子来来去去,这便是她守望的幸福了。然而这一点点幸福却要破碎,她有了继父,于是他们要搬家,她住上了大别墅,拥有了家庭的关爱,却不能弥补她对爱情的食髓知味。
这种感情是病态的、是疯狂的,是不能被理解的。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回到了那个有他的城市里。他的窗户还亮着灯光,整个世界充满生机。
她本该去见他,即使不向他倾诉思念他的日日夜夜,她也应该为他们造就一个相识的机会。当然机会也到来了,作家R注意到她,和她笑了,并约她一起吃饭。就像周慧敏《最爱》的歌词里面的场景一样,“诗一般的落霞,酒一般的夕阳”。所以当他约她回家的时候,她甚至没有多想,答应了他。
他怎么会知道他的一夜情对象是一个爱他很久的人呢。她想见他却又不告诉他自己的地址,于是他渐渐忘记了这个姑娘,她却有了孩子。
写信的时候孩子已经死了。
她因为这个孩子委身于万千男子,她也听过无数求婚,但却最终没有答应任何一个。他们重遇了,他却忘记了她,她成为了他的“新欢”,他却再也没问过她的名字、她的地址,甚至把她当成一个妓女。
她的朝思暮想因此没有了寄托,失子的痛苦使她没有办法面对这个世界,她决定告诉他的时候也是决定离开世界的时候。
我们想要咒骂作家R,咒骂他多情、处处留情,殊不知我们只是站在女主视角上看。一个男子流连于花丛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无法评断一个我们不熟识的人,我们甚至也无法评断女主,她是否在文字的矫饰中美化了她的软弱。
总之时间越长,爱就变得越难把握。
03 悲剧爱情启示
我们应当相信爱可以拯救世界,就像初遇时见到的光一样,但一个人不仅仅要去爱他人,还应该爱自己,《初恋这件小事》中,小水为爱情的不断努力使她成为了更加优秀的人,却也没有丢失自己的心。
选择一个优质的对象也许是一份好的爱情的前提,但这个前提一般被本能左右,像是女主人公对作家R的一见钟情一样,她一旦陷入便无法重新选择。同时,她因为没有获得好的关于爱的引导而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去爱,爱使她完全失去自我,视另一个人为信仰。
许多学者将这个问题归结于女性受到男性社会的压迫,将自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从而无法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权,最后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但作为我而言,我更支持的观点是,女主的人格有待完善,她自身产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悲剧由此产生。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在女主人公这里,她存在的价值是“爱”,她所有疼痛和心理感觉都是在从另一个方面展示她存活于世界上。这种痛和不适带给她一种真实感。另一方面,她拒绝成长,将作家R视为神明,她的价值在于她对神明的虔诚,她的内心空虚,也没有爱的能力。她将爱演变了一种强烈的迷信活动,最终丧生在这场祭祀中,失去了自我。
也许世上再没有这样的傻姑娘了,但仍然有为爱情奋不顾身的人们。我当然支持这种爱的勇敢,但我希望天下有情人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温柔美好的心,即使丘比特没有准时降临,也不要因此否认自己的价值。
我相信世界上有好的爱情,勇敢积极的人会有好的结局。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