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看了一下日历突然发现已经是2015年的12月底,再过两周2016年就要不期而至了.这一年过得如此之匆忙,直到我用自己写的Python脚本Run Out出来今年在社交网络发布内容的关键字时,才发现排名靠前之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阅读. 其实在来到简书之前无论是在早期的Cnblogs上还是曾经更新有一年之久的Medium中,我一直都没有在年底给自己写总结的习惯,我本身对记录庸庸碌碌一年做了什么的事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且常年保有把各种日常note写在workflowy上的习惯,所以就更不需要了. 但直到前天我翻看今年workflowy所有的记录,发现非常杂乱不堪. 重读其中几个稍微大篇幅的note时,才发现今年也读了一些对我影响比较大一些书.这份书单权且算是对阅读这个关键词另外一种解读把.
对于偏向于以内在自我驱动的人而言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地方在于海量信息面前的筛选、甄别以及探索新的更远未知领域边界.阅读只是一个很小的窗口,而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毫不夸张的说我会花大量的时间来甄别这本书是否值得去读? 著作在业界相对公正的评价,作者的背景,责编曾经负责编撰的历史记录以及出版社擅长的领域也都在考量范围之内.时间一旦很有限,那么要想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其实也因人知识结构而定),意味着前期筛选的成本就越高. 这点在我去年阅读体验中特别明显,买了很多可看但不会深究的书,书架是堆满了,停留在数量所围绕的空洞的满足感中,你就会发现这种阅读热情不会持续太久,自然收获也是寥寥. 所以提升阅读质量我个人经验很简单就是多做减法。减法体现在几个方面,当你开始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时,阅读公认的经典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始. 有人自然会问如何发现这些未知区域并能持续深入,我想没有比好奇心更好的答案了,至少我个人在这方面体会颇为深切. 另外针对必读和可读如果数量很多,但时间有限,那么取舍就变得非常关键. 我的list里面永远把最迫切摆在第一位,也就是优先级最高,不要贪心也不要高估自己阅读消化能力是关键. 另外在阅读习惯上,我今年特别有意识的加强深入阅读的频次.从我目前整理出来note来看获益匪浅.它的好处能够短时间内专注一个焦点上并能持续的dig in,最关键的时候你在这个挖掘过程中会意外发现很多你早期关注焦点之外颇为感兴趣的主题, 这个过程就像是掘金一样刺激.特别是我最近几个月看亚文化相关主题时,感受最深.
粗略梳理我今年书架上的书单,大概有在48本左右, 完整读完的有29本, 其他杂志以及小的工具参考书也有接近53本(统计不全). 因本身处在互联网行业之中,自然对信息微弱的更迭变得更为敏锐一些.而如何去甄别获得第一手信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我的方式定期翻看亚马逊新书榜单和固定分类下销售排行,以及SPIEGEL<<明镜周刊>>定期更新的畅销书排行点评。这些榜单基本能够了解市面上现在关注焦点是什么,而今年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在于给我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中,其实大部分是在预售前几个月我就已经得知具体的出版计划和上市日期,亚马逊有一个优势在于它会定期更迭预售公告,预售公告书单里会有一些提前曝光试读章节和书的目录或前言,这些信息基本能够让你预判是否感兴趣去读或者有必要去了解.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它可以提前预定. 而这一点往往让你你能成为第一批预售中最早几百个读者之一,能够最快获取到信息. 比如今年购买<<Growth Hacker-增长黑客>>和<<硅谷之谜>>这两本书就是如此. 而对于内容是否值得一读,我的首要过滤方式是,通过提前了解的信息的经验进行对比粗筛,挑选兴趣比较强进行优先阅读(你看读书说白还是取悦自己),当然也会借助豆瓣一些深度的书评(实际经验告诉豆瓣书评其实也存在很多误导)和微信公众账号(二爷鉴书[虽然已有6个月没有更新]和槽边往事)上关于同一本书,不同人的视角来进行甄别. 这个过程是完全没法标准量化的只能依据个人经验和阅读习惯进行参考. 所以我说的这些也许对你来并没有什么用.
有意思的是,我详细看了购买图书的订单,发现购书方式特别有意思,线上占了70%,而线下门店有20%左右. 线上主要分布在JD(工科男的最爱)和亚马逊,偶有一些当当等其他平台. Jd 和亚马逊能够成为首选对我来说原因很简单-物流速度快,你要知道,当你迫切对一个主题特别感兴趣的时候,渴望第一时间了解这方面内容时,热情流失的速度基本上和你物流等待的时间是成正比的. 而JD和亚马逊的优势在于分时段送达,类似早上9点看到书下单购买基本下午就能拿到, 所以价格根本不是前三考虑范围内的因素. 而其他30%,主要分布各种书店和路边报亭中,书店中我消费最多的是pageone,曾经也问过自己为什么偏爱于pageone书店. 后来当我逛其他国内主导风格的书店时候,明显发现有如下几个原因无形中左右着我的偏好. 不得不说的书店对了解畅销书排行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我现在还依然记得,每次去颐堤港pageone时都会优先查看他们摆放畅销书的清单,基本上两周左右都会购买一本. 频次很高. 相比传统国内书店的布局,你进去会优先看到的是营销最厉害那些所谓的“硬核畅销书”,pageone的不同在于它每周推荐书很少(你本不需要那么多选择),排行位置是根据书的内容质量而非市场营销力度来决定的. 所以二者一对比基本上就高下立见了. 另外一个就是排列书籍的方式也是左右我购买一个很重要因素,原因很简单,如果所有书都是竖着像图书馆一样密密麻麻摞在一起,多个品类之间没有任何区分、留白和关联,或连最基本的展示书名的封面机会都没有,那基本上被你发现的可能和潜在感兴趣的机会就更甚之寥寥了. 所以pageone做法则很聪明,他们不断的下架,留下空间只摆放某个分类下经典或内容质量较优且市场认同的版本. 所以基本上它跟zara快消模式很像,如果你这次发现没有购买下次基本很难在遇见了. 而对于经典他们采用方式把几位相似作者作品集中进行展示,年初我花了两个月时间读完王小波经典三部曲和几部小说基本拜这种方式所赐.所以基本上类似国内图书大厦基本和我绝缘了,时代在变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悄然无息的发生惊天覆地更迭.
我们也许常常看到关于当下纸媒消亡种种呐喊与不公,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对当下时代获取信息方式种种阻碍. 也许只有把这种不合时宜的纸媒情怀彻底在被市场淘汰之后,我们才能惊呼世界依旧很大,选择才可能会更多呢.
对于杂志、社评和杂文基本都是各种临时书店或报停中购买,常常是在出差、度假或是出行路上,用来消遣打发时间所用,所以品类很杂,没有固定阅读书刊,但发现今年依然买了不少. 而我发现这两年能够让我持续购买的杂志恰恰是偏向于内容取胜的,比如尚且还能按期购买的<<男人装>>. 它的主题可能偏向于我这个年龄段(我有预感可能一年后基本不会在读这样的杂志),外加内容相对厚实,且紧贴热点,评论犀利直接,选题方向广泛,当然最关键的符合当下这个年龄段男人生活需求口味,比如曾经多次微博上吐槽Conver Girl. 如果让我来总结,男人装的封面告诉了我们,无论摄影技术有多牛,比不上大自然最完美的造物—女人,让你看多一点点她的皮肤. 而男人装最拿手的是游走在体制内的尺度边缘,然后用直男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卖产品、概念、人...,其实具体什么风格特点都得看编辑和品牌公关。当然受到大光圈影响,和摄影技术云云其实二者基本没关系,视觉上注重体现时尚气息和干净度,所以广告卖得好与否自然也是仁者见仁,这里就不做讨论.当然对于我来说它是极好利用无脑的方法打发路上无聊时间很好的方式.
在阅读方式上,对于大块且内容衔接紧凑一般都会利用不被打扰的时间,比如后半夜,便于集中消化和总结,而对于章节相对独立,可以剔除上下文独立阅读的则要求相对宽松很多,比如午后半个小时间,或者一些零碎的时间空挡.最近出的<<硅谷之谜>>基本上都是算是这种类型典范之作,作者吴军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是建立这种方式最关键的桥梁. 至于载体,基本不用任何电子设备,原因很简单,出勤带着很多东西确实不便,外加电量续航的额外设备太沉太繁琐(感觉被束缚),所以kindle有但基本和我无缘(恰恰是kindle阅读体验一般,阅读效果不佳才弃用). 明年也许我更多尝试更为轻便的设备进行更多的尝试.
最后是阅读后消化总结,我曾经在最近几年翻过国内外基本大部分的note或者todo工具(包含付费),但发现都难以持久. 后来我发现养成一种习惯的关键,媒介所带来的愉悦感其实并不是最关键的,既然要萃取那么结果就显得很重要,所以过多的选择完全是庸人自扰罢了. 我在前几篇博文一直提到workflowy,则是我这两年用的最多整理note主力工具了. 基本每天上班打开第一个都是这个清单白板.
其实当你选择越多,你就会很容易陷入对比那些你根本不可能用到的功能列表,特别是那些需要你付出金钱pay for的工具则更甚,比如evernote. 相比之下workflowy简单实用高效,加上类似思维导图方式整理归纳(应该没有这更简单的方式)其实对我而言就足够了, 定期整理大胆的砍掉一些你可能不会用到的细枝末节,你会发现你每天面临选择场景会少很多,这也是间接减少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式(可能对我比较有效).使用那么多工具最终归结在workflowy上,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返璞归真吧.
大抵你看到这,可能还是疑惑为什么还没有看到2015书单包含了什么,本来我的本意只是想简短总结一下自己最近一年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从来没有把零散的细节汇总在一起过),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上面写了什么. 但大抵这篇博文所述总结除了对我有些意义,也许对其他人而言这就是通篇的废话,没有什么直接的价值. 经验也许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攒,用来参考,而不是用来复制的.
Author:chenkai&BeiJing Last Edited:2015年12月22日0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