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战略自信,勇于担当作为,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带动发展的“第一引擎”。各级党组织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激活机制“蓄水池”,精心灌溉育人才。培养人才最关键是建立系统全面的育才机制,既要严格纪律和规矩改进人才作风和习惯,又要鼓励人才自主思考和批判斗争,在授权、松绑、搞活上下功夫,让人才思想上紧起来、行动上快起来、落实上实起来。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政校企人才交流,采取人才互派、联合攻关等方式,开展政校企战略合作,选派技术人才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新技术、新理念;要实施科研平台培育计划,建立关键技术项目“揭榜挂帅”“组团攻坚”机制,盘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创建科技孵化中心,助推发展能级提升;要注重人才专业培训,与国内领先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开展深入合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分培训主体、培训层次、培训内容开展轮动式人才培训,持续提升人才综合能力。
递出政策“橄榄枝”,五湖四海聚人才。培养、引进、用好并留住人才,人才政策是关键。制定政策不能“一厢情愿”,政策好坏需要交给人才和用人单位进行评判,否则人才政策只是自娱自乐的一纸空文。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建立人才政策共享评估机制,邀请用人单位、人才代表定期就现行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竞争力进行评估,针对新领域、新赛道、新就业群体人才“量体裁衣”制定政策,对“过时”政策、“休眠”政策、“漏洞”政策,及时研判、调整、修订和完善;高效落实政策兑现,实行人才政策兑现主办制,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各项人才政策的兑现;探索建立“线上一网、线下一窗”人才政策兑现机制,精简兑现程序,实现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搭建发展“大舞台”,不拘一格用人才。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发展方式,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人才队伍从源头上聚起来、能力上提起来、工作上强起来。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机制,依靠龙头产业建设人才产业园、产学研基地、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着眼产业技术攻坚、技术升级改造等技术难点问题,引进产业领军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攻坚行动,打造产业、人才、教育、科研一体化平台,引导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合作共建新模式,积极为企业、高校“牵手搭桥”,鼓励高校科研成果在本地企业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