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 翻了一两个小时的微博、微信或博客,再回想这两个小时自己看过哪些内容时,貌似没有一点印象。
- 同样是看一部电影,有的人就能从一些桥段里总结出自己的感悟,而自己却只是看一个故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在讲一句“名人名言”装文艺的时候,脱口而出只能是“那谁谁谁,具体是谁记不得了,曾说过这样一句 NB 的话。。。”
今天看到一篇关于内容输入和输出的文章,略有所悟:关于知识,并不是没有内容输入,而是没有及时把内容消化掉,并进行有效的输出。
下面开始碎言碎语:
当输入的内容远大于输出的内容时,再多的输入都已无用
信息过载什么的就不多说了,但沉淀不下来的信息就是无用的信息,除了浪费时间之外,还徒增烦恼,所以不要也罢。
脑子里有再多的墨水,嘴巴里吐不出一口唾沫,有个屁用
秀才遇上兵,就是这样一个节奏。
这里说的可能比较极端,但如果在阐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中迸出N种套路,但真正张开嘴巴说的时候,却说不到点上。问题还就出在“没有把输入的内容真正转换成自己的东西”。否则,不管是遇到大兵小兵还是一群兵,你都能像星爷在《九品芝麻官》里饰演的角色一样,把对方给“骂”趴下咯。
不是看的太少,而是看的太多
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的越多,就越发觉得需要学的东西更多。但人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更有限,如果花两个小时看完一本书,然后花一个小时总结书中的重点,或许会有很多的收获。同样,如果花三个小时匆匆看完两本书,而没有时间去总结归纳,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估计就忘得差不多了。
看书是一件好事,看很多书更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尽信书不如无书。
小小总结下:
看过不代表记得住,记得住也不代表能够灵活运用。只有把输入的内容,进行筛选,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并吸收其中精华的部分,才能真正沉淀为自己的东西。知识是一个沉淀的过程,纸上学来终觉浅,内化的过程还是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