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圈子,是圆的还是扁的?合意吗?
这是我认知中的圈子,你又感觉如何?
(壹)
每个人都有一个圈子,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亲或疏的圈子。
(贰)
一个人的圈子,一些人入场,是不是将有一些人出场呢?
我想,是的吧。
在升入初中那会儿,各乡的、从不相识的小学毕业生相聚在一所学校,逐渐相识、相知,其中的三五人成为要好的朋友。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相识的同学越发的多,可以称兄道弟的同学也越发的多。
光阴似箭,三年默然从眼皮底下溜走,高中悄然到来。各乡镇的、甚至其它一些县市的、从不相识的初中毕业生相聚在一所学校,逐渐相识、相知,但依然找老朋友玩耍,要是想认识点新朋友、又想加入一些新的圈子,是需要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的。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相识的同学越发的多,但可以称兄道弟的同学确越发的少,同时以前的兄弟逐渐来往次数减少、甚至不再联系。
岁月如梭,四年肃然从眼皮底下溜走,大学如约到来。各城市的、各国家的、从不相识的高中毕业生相聚在一所学校,逐渐相识、相识。十八岁的朦胧与青春的我们,欲望很是强烈,不再胆怯,不再压抑,短时间一群又一群的臭味相投的同学聚集在酒桌、球场和联谊会中,谈天谈地谈人生、聊过去聊现在聊未来,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激情,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圈子。而过去的圈子,在不断地缩水和消失……
此时此刻,我站在即将大学毕业的大门前徘徊和回首时,竟发现,我的圈子里竟然几乎都是大学生,仅有数名不是大学生,但他们的身份是亲人和发小。难道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是我的挑剔和无意识的选择导致了这个结果?
(叁)
疫情期间,闲暇时间居多,我想着与过去长时间没有联系的老同学聊聊,使友情升升温。我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能聊的只有过去在一起玩耍的时光和故事,而不在一起的时光和故事不愿意提起,有一搭没一搭的找话题消磨时间,最后草草结尾。起初,我骗自己说是对方性格如此,其他同学会好一些。后来,我发现几乎都是老样子。即便初次联系很是亲切,但初次之后很少再有下次。
我对此很是愤怒。我不甘心,为什么曾经无话不说的好友逐渐变得无话可说的陌生人。为此,我找到了忘年交,求教。
他们说:“不一样的人组成了这个社会”、“观点不同,可以求同存异,但圈子不同,不可强行融合”、“这段时间,我去小区蹲点值班,一直在当哑巴。为什么?价值观不同、志趣不同,无话可说”。
我无可奈何间认可了这个观点。不过,我依然遵从内心,逐一与旧友联系了一通。我想,哪怕找回一两个好友,也是赚到了。
(肆)
四月底的一天,我的一个发小趁着五一假期从部队回家探亲。
那天夜晚,发小很是兴奋,准备了一桌酒菜,找到了一帮朋友,其中有我,相聚一堂。
在喝酒前,我俩见了一面,相互问了对方近两年的情况,又聊了一些关于未来的想法。在此之前,我和他近两年没见过面,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见面后,我很惊诧。他瘦了、白了,变得英俊了;他不再沉默寡言,变得健淡了。
在喝酒后,我很是感叹,发小当兵近八年,依然与邻里近村的同龄人相互联系,友情似乎还不错,比我强的太多了。
之后,我与发小又见了一面。这次,我们没聊太多,聊天看似随意,却没有两年前的痛快,尽显客气。临别前,他说,“要退伍了,愁啊,不知道干啥”,又说,“现在,做生意,很讲人情世故,没几个朋友撑着干啥啥不行。还得讲合作、得讲共享、得讲想法,难啊。”
我回家后,想自己邻里近村的朋友,想乱七八糟的东西,深觉得自己太书生气了,没有村里青年人该有的洒脱和任性,做什么缩手缩脚的。再想想,或是性格如此,或是大学赋予的不同。
为此,我大概想明白了我的圈子的局限的缘由。
(伍)
《三国志》: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想想,有一些同龄人已结婚生子,也有一些同龄人和我一样即将入世。入世后,奔波在各个省市,埋头苦干长年累月,仰头潇洒仅有数日,相互的联系多与少未知,但相见的时日只会更少,其间的变化是不是会有巨变呢?
(陆)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圈子,有同龄人,有大小几岁的青年人,也有年长几十岁的中年人。
我们或因血脉关联相聚在一起,或因志趣相投相聚在一起,或因利益关系相聚在一起,或因同一个梦想相聚在一起,或因其它原因相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圈子。
三人成行,五人成群。圈子,也应该是成群结队的吧。
(柒)
以上,就是我的圈子和我认知中对圈子的看法。
你的呢?你的看法呢?
同时,我还想问问:你是否认为,人在圈子里才有把握实现个人价值?如果不在,怎么做才有胜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