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的经验
――参加N师第四期第五次云访谈学习随笔
吴虹校长做访谈时,告诉采访嘉宾不需要准备,但她每一步都认真进行了策划,讲述龙岗故事,组织龙岗的老师展示了课程,围绕课程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深受启发。
龙岗区名师团队和中国沪江网CCalk致网上学习同学们的一封信,让人感动。做公益除了能力,最重要的是真心真情的付出。网课上到今天,我们的教师也纷纷当上主播,逐步找到线下上课的感觉,让教学步入了一个常态化,但是相对于龙岗名师团队的“疫情当前,我辈担当”的公益课来说,还是两重境界。一个是主动自愿,一个是任务使命,这也是当下许多教师的两种生态方式,教师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种状态。
晚上N师学院第四期第五次云论坛,主题是《对话雷斌:如何激活教师课程创造力》,这三次的论坛,开始聚焦课程,由“心法”到“手法”。听后,我们在思考龙岗课程背后的是什么在支撑?我也运用到了“萃取”之法,听课的时候借助“科大讯飞”笔记功能,转成文字,周日呆在家里整理一半天,提炼出小标题,访谈围绕的是“培训—课程”,怎样做老师们喜欢的培训?怎样做出老师喜欢的培训课程?
独行怵,众行远――在团队中成长让老师喜欢上培训
雷斌老师讲到“独行怵,众行远”,我想“怵”是指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孤独无助,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畏惧。“众行远”,早已熟知。非洲的谚语“独行快,众行远”,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相互交流,互学互赢。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学习是人的本能,它就像吃饭就像喝水一样,都是我们的本能。”对于成年人的学习培训,都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高大上,唯求接地气,培训是否能让培训对象学到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
雷斌老师说:“龙岗现象得益于多年来培训文化的影响,口号是:团队,团队,我是团队,团队是我。”让每一个参加学习的老师感受到永远不是孤立的,都将融入在团队当中去工作去教学。一直在构建教师的成长梯队,对每一个梯队成员都提出一些相关的成长的要求。在这个团队里边,每一个团队都有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有的是特级教师,有的是学科带头人,有的是工作室的主持人等等。
在培训方式上变输入为输出,变告知为发现,变消费为生产,设置一些情境、问题、任务,让参训者来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团队解决问题,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工具到生态”,善于从最佳实践,从别人的优秀经验当中能够萃取出技术、方法、工具、流程,我们萃取技术的过程便形成了课程,积少成多过程,构建整个的生态的体系,变形成了习惯,文化就是我们做事的习惯。团队的学习,大家都在参与,就像“动车组”一样,人都是受培训,人人都是培训者,每一个成员都成一个发动机。
问题即课程——在解决问题中开发出自己的课程
所谓课程,一言也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履历”。――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问题即研究,研究即课程。找到痛点(问题)和经营问题是课程开发的两个要点。雷斌老师说:“课程的开发是什么?就是要讲别人不会的,别人最难的事情,不是从我所知来开发,而是要从你所需来进行开发。”开发课程不是寻常的一次讲座,仅仅停留在“心法”讲解,而要进行实践操作,萃取出“手法”,解决我们大家都未知的东西。自己擅长的、熟悉的、研究的问题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需要的,如同我们老师讲课一样,要因学定教,当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时,我们要围绕这个问题去研究解决,作为老师,培训师,就是走在教学培训对象的前面,总结出对象需要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流程、工具和标准,总结的过程便成了课程。别人学了这些方法技术以后,他就能够去来改变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程,才会受欢迎。
开课前,我所在的13小组在孙靖宇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课程即风景,同行探幽境》,13组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任务,担任主持、分享和小结。大家准备的很用心,分享了自己对课程的看法、实践经验和建议。梁清老师建议试着找一个小课程来开发来实施,并且提出能在管理和网络技术上提供一些支持,发挥她在平台管理上的优势。深圳龙岗的黄相瑞老师介绍她们参加的培训多,周二周四是区里的培训,周四的白天是学科的两场培训,加上N师周六晚上的培训,一周要参加5场,比非疫情期间的培训要密集,每一次培训都有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团队,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叙杠应该怎么去写?最后向大家推荐了两款软件:滴答清单和思维导图,管理时间和思考问题。石永美老师的汇报主题是《自我赋能,携手同行》,参加N师的学习改变了她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邝秋梅老师的阅读课程、作文课程、《青鸟》《绿野仙踪》戏剧课程都有实践和积累,她的这些课程让大家充满期待,她课程开发的经验就是“深度参与,躬身入局”,行动就有收获,坚守才能改变。
组长杨林林老师是一位爱学习的老师,和小组的其它老师一样,在当地都是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还加入了北京吉春亚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她在总结时发言题目是《赋能彼此,洞见未来》。从毛笔字横的写法来讲解“走形”到“走心”,相互交流的目的是彼此改变思维和行动。用一个公式来诠释成长的基本规律:人生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时间,用长白山的坚守石,告诉大家人生也要坚持和坚守。
小组11人,我是老大哥,其它的组员都是母亲,有的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小的只有两岁、四岁,参加这样的学习,完全是大家的自主自愿,相聚13组,我们的初心在课程。这次学习小组人员不多,但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大家主动的付出,主动的分享,会促使每一个参与者逐步付出热情,付出时间,付出行动。
我在思考,我能为这个团队做点什么?教师阅读,学生阅读。是自己常挂在嘴边的,真正做成课程的很少,我想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的承诺,从《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开始讲起,开发自己的课程,上一周我重读了本书,进行了笔记摘抄,把10年前魏智渊老师的讲义和当时课程QQ群的授课记录翻出来进行寻找,开始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本书讲了什么?我们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这本书的思想,与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关联起来。我的学习过程梳理出来了,课程也就形成了。
课程,是学习的经历,学习的轨迹,学习的履历,用心萃取了,就成了学习的经验。
20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