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公元647年。
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春日。
一束温暖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纸窗,照在了柳氏粉白的脸上,她微睁杏眼,向着阳光的方向。斜望着窗外,听得燕子在房檐下吱吱喳喳地欢声笑语。柳氏心想,这正是郊游的好时光。便起床梳妆,拿起铜镜,镜中容颜楚楚动人,令人好生怜爱,柳氏嫣然一笑,更如春风荡开平静的湖面,令人流连忘返。打开梳妆木盒,沾上淡红的胭脂扑在粉白的脸上,双唇在红纸上轻轻一抿,楚楚中顿生出万般妩媚,长长的秀发往后盘个髻,插上一支金凤钗,换上一袭丝质春衣,一个不知愁滋味的闺中少妇顿生于眼前。
柳氏轻推房门,走入溢满春意的庭院中,一只蝴蝶于其眼前飞过,向着翠楼的方向,柳氏觅着蝴蝶的踪影登上翠楼,蝴蝶已不知去向,却见路边的两排柳树已在春意下抽出了翠绿的枝芽,浴着阳光,生意盎然,“冬天的确已经过去了,丈夫去从军也有三个月了”,柳氏禁不住深锁了眉头,忆起那远方的夫君“还要等几次杨柳发芽,夫君才能觅得封侯归呢?早知如此,便叫夫君留在家中,纵然平平淡淡。也比遭受这般离人之忧好”!
此时,柳氏登翠楼之景恰恰映入了其邻居王昌龄之眼,诗人即兴作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柳氏万万没有想到,其登翠楼之景竟成就了诗人写闺怨题材的压卷之作,只是故事仍有下文,诗人却不知晓。
当柳氏正陷于思君之忧而欲罢不能时,忽听隔壁传来一阵哀楚缠绵的古琴之音,柳氏是知音之人,一听这绕梁之音,便知其技艺精湛,循声望去,只知声音是从隔壁院子的一扇窗户传出,窗户半开,隐约可见一白衣男子端坐其中,如痴如醉地拨弄着琴弦。柳氏痴痴地听着,呆呆地望着那白色的身影……
以后的每个早晨,柳氏都会凝妆登翠楼,此行不为其他,只为听听那边厢摄人心魄之音,隐隐望得那白衣的传音之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氏动人的面颜却生出了几分病容,婀娜的身姿却也瘦了一圈。婢女红叶似乎瞧出了点端倪,此人是柳氏家中带来的贴身丫鬟,自幼跟随柳氏,柳氏也待她妹妹一般。这日,红叶便好言道:“小姐,你近日面容憔悴,是否有心事?”
柳氏细顾左右后,细声在红叶耳边说:“隔壁住的是何户人家?”扑哧一声,红叶笑道:“隔壁住的不是马员外吗?”
“胡说,我知道有生面孔。”
“哦,那是马员外的侄子,叫李京,远道而来,准备上京赴考,那日他还问我你家小姐叫什么名字,我说那应该是我们家少夫人。他却顿时满脸羞涩,急忙退去。”
听得这一番话,柳氏心里辩不清滋味,男人三妻四妾是何等平常之事,可女人稍有不忠却是天理难容,自己是一个有夫之妇固应该恪守妇道,可是我也有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的欲望……
“小姐,你可不能有什么想法,要给老夫人知道了,可就不好办了?”红叶这一席话可见她已看穿了柳氏的心思。
突然,柳氏道:“红叶,快磨墨”。
红叶应了一声,忙去准备,柳氏提起毛笔在纸上写道:吾知公子琴技高超,恳请公子赐教,应允便回信一言,否之就让其随风而逝。写完后装入一个薄薄的信封内,拉近红叶道:“红叶,务必把这交到李公子手中。”“小姐,你不是分明难为红叶吗?”“好红叶,我只要见他一面,以后绝无此念,心也就好了。”说完黯然泪下,红叶无奈,便也依了。
这日,红叶捎上信封,进到马员外的院子,恰逢四处无人,只见李公子正在房里诵读诗书便悄悄拿出信封递上:“李公子,这信是我家少夫人给你的,务必细读。”说完急忙转身离去。
李京一分奇怪,二分惊讶,三分兴奋,正欲拆开信封,这时,马员外突然在后厅喊道:“京儿快来,快来拜见陈大人。”李京不敢怠慢,便将信封随手夹在了一本书中。唉!也许天公不作美,也许月老不领情,更或许为了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也可能一切归于无缘,夹在书中的信封被一阵风掀起,掉进了盛满水的洗脸盆中,一眨眼,一份痴情顿化作一滩墨汁。
李京回来后见到此番景象,暗生无奈,却不敢生出怨言,更因为次日将与陈大人一同上京而也无暇顾及回信事宜。
可怜那边柳氏苦等音信,无尽的希望与红叶打听回来的消息一同灰飞湮灭般逝去。赋词一首:相思泪,随风逝,只言片语无奈还离去。片片秋叶,愁断肠,点点离愁,更悲切。化作翩翩翠蝶,看尽人间情,世间意。
此后无数的春日,柳氏不再凝妆,也没有再上翠楼。
“问世间情为何物”今人仍不能读懂,更何况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