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朋友,为了学校的毕业典礼或公司的联谊活动,到我的博客和脸书询问:“如何做好一名主持人?”我不敢说我懂,但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简单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应该是个还不错的搞笑答案。再进一步的话,我会说:“诚恳面对,投入好奇,都比一直搞笑、想哏更重要。”主持一场活动或典礼,人事时地物,要先掌握好,再做点功课、准备一些哏、该背的背好,剩下就靠上台随机应变、临场发挥,并祈祷天时地利人合统统齐备。
按我的经验法则来看,舞台上的“墨菲定律”天天在发生,不论事前准备得多充分,无法掌握的突发状况总会出现,那才是真正的难题。临机解决问题,再带起气氛,在混乱中保持沉着冷静,务求达到这场秀原先设定的目的,才算完成任务。主持人不是背好脚本讲完该讲的话就可以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之外,脑子还要不停运转。例如,问题抛出去后,来宾会怎么回?又该如何衔接?丢出笑点后,台下没反应怎么办?不能慌,冷静以对。就算慌,也不能被看出来。再假设,重头戏主角突然迟到了,该如何化解燃眉之急?
2015年KKBOX数字音乐风云榜颁奖典礼敲定张学友到场演唱,对主办单位来说,有歌神加盟,这场秀已经吃了定心丸。前一晚,张学友的确到场彩排,不料却告知制作人,身体微恙,可能隔日无法完美开唱,他也试图选唱另一首难度稍微没那么高的曲子,让乐手们连夜练习。
隔天开演前三小时,我抵达小巨蛋后台化妆,制作人告知张学友喉咙状况不好的可怕消息。力求完美的他觉得状况不佳,竟然考虑不出席,或是选择只引言不唱歌、改曲目等方式,于是这三小时持续在协调沟通中度过。不同的状况会导致话术上的变动,来了不唱,怎么介绍?来了可以唱,唱什么?不来,怎么交代?就在这变数中,等待倒计时。
终于,张学友到了,决定还是上台演唱,这对我及主办单位而言,真是松了好大一口气。我去他的休息室关心他的状况,应该没问题,也特别谢谢巨星的帮忙。记得中学时,我是他的铁粉,墙上还会挂他的唱片海报呢!没料到后来可以一再同台,主持记者会、电影活动等等,合作次数非常多。更因他与哈林的交情,让我们在《超级星期天》屡屡共同演出,一起扮猪演的短剧《三只小猪》更是经典,还一起唱跳《头发乱了》,相当难得,也一点一滴建立了彼此的交情与信任。
表演结束后,广告时间,要访问他,我趁机观察张学友的心情,他如果感冒又心情不佳,那见好就收不要踩底线,如果心情好的话,说不定可以加码,多唱点歌。于是我大胆问他2014年底一个关于他的小话题:“二姐的《家后》练好了没有?”没想到他好给面子,二话不说,开口清唱一段,现场嗨翻,也成了媒体焦点,完美收场。上述状况看似一气呵成,殊不知背后是由一连串兵荒马乱所组成的。
透过观察,判断你的下一步,才能在台上掌握气氛。所以类似的状况,起码有两种出发点:一是开放式的问句,询问对方练好没?如果他不愿意开口,也可以马上转换话题,不会陷入僵局;另一种聊天法,是直截了当地说,听说你练好了。两种方法都可使用,要看对方的脸色与状态,同时也要判断交情,到底适不适合提出这样的加码要求。有的人,没搞懂辈分与亲疏,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不同的人提出许多请求,风险不小,不仅让经纪人生气,艺人也不高兴,粉丝看在眼里或许也会觉得怪。这种观察与判断,有点复杂,存乎一念几秒间,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以及过去的累积。
《刺陵》北京首映会,台下坐了一位大腕陈道明,我的大陆经纪人告诉我,大腕就是大腕,连坐姿都很随性,更不要说上台互动了。我知道她在帮我打预防针,怕我稍后受挫。他在等待上台时,紧绷着张脸,看起来很有性格,等到我把他请上台了,他却笑脸盈盈,让我受宠若惊,还偷偷告诉我一些事,解答了我的疑虑,大意是:“幸会幸会,以前家里装小卫星,看了很多你的节目呢!”原来,过去的努力,此刻发挥了作用,拉近了距离,化解了陌生,融化了严肃,搭起了桥梁。所以,每刻每秒,一举手一投足,怎能不努力?每一分付出,随时派得上用场。
我的采访对象,从李安到金秀贤、从李昌钰到王大陆……每次都让我不断换位思考:他们上节目是什么心情?有哪些期待?什么不能提?什么是观众需求的?要兼顾粉丝、贵宾、唱片公司、路人、电影公司和媒体的需求和立场,有多难?只能将心比心,尽力做到宾主尽欢。
我常觉得主持人很像心理医生,病人踏进来的那一刻,就开始揣摩他的心情,又不能被外表误导,例如酷、语塞、心情不好常会混淆不清。谢霆锋永远都很酷,不代表他心情不好;古天乐也酷。其实是国语不好,所以语塞;认识陈冠希很久了,他很重义气,但在台上就是看似漫不经心。
来宾,是像他表面上看来那么酷?还是内心澎湃?甚至,很渴望被开玩笑?想成为台上焦点?观察来宾当下的心情,设想对方可能抱持的心态,随时机警留意每个人的情绪变化,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变。但若不慎解读错误,轻则可以火速转移话题带过,重则结下梁子眼不见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