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硬件并不是独行侠
智能硬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未来会产生一个产品闭环,由智能硬件对数据进行收集,再由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储存管理,然后由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将结果最终反馈到智能硬件上服务于人。
当前智能硬件的核心问题就是没有进入产品闭环,大多数个人级别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硬件都只是数据收集的作用,在收集到的数据除了展示给拥有者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作用,并没有做到数据的储存和通过分析升级智能硬件的服务内容。
收集到的部分数据是无用的,因为作为个人很难去做出什么实质上的判断,例如小米手环可以测脉搏,首先我们忽略掉那不靠谱的精度问题,单说脉搏收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很难去判断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健康阶段,有的人可能通过百度或知乎等消息渠道获取到一个脉搏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测量所获取的数据来判定自己的健康情况,但是这并不是有效的数据,假如你某一天不舒服去看医生,然后拿出你通过可穿戴设备提供的数据给医生看并说“我的身体一直健康,怎么就会出问题”,估计换来是医生一个无奈的微笑。
当然我们距离人工智能还有很远的道路需要走,但是我们可以像上一段所讲的例子一样,讲智能硬件收集到的数据交给专业人士,再由专业人士通过分析对智能硬件进行服务升级。所以我们不妨把产品的闭环进行如下图的小修正。
这是同样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闭环,同时在这个闭环里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首先,我们知道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对应的规范,这些规范由权威部门发布,目的就是对该行业的产品质量进行把关。互联网+在我看来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传统行业进行一次产业升级,而运用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收集就是很好的切入口。制定智能硬件的规范,使智能硬件所获取的数据被有效承认,这些数据投入到行业的日常工作中,就完成行业的互联网+的升级。我们还是举脉搏和医生的例子,我们通常会听到医生说:先按照这几服药吃多少天,然后再来进行复查。在我们就医的过程当中医生通常只能掌握就医这一时间段的病人数据,而没有之前的数据积累,同时也无法对将来的数据进行监控,这就难免会造成误差,但是如果病人带着一个被卫生部承认的智能设备,医生在就诊时可以使用智能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在就诊后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监控。
其次,这是一个人工智能过渡的好办法,医生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他也会产生数据,而他产生的数据就是人工智能学习的范本,就如同AlphaGo学习棋谱一样。我们知道AlphaGo在学习过程中,是使用网络棋谱而不是真正棋谱书籍,这就是说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中,应该使用的是机器能够读懂的语言。还是举医生的例子,医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观看的医学书籍是给人类学习的。而如果你期待人工智能也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书籍当然也是一个方向,但这里首先你就需要让人工智能学会看书,然后将书籍转化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数据,再与实际积累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最终输出服务。而AlphaGo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思路,直接使用网络棋谱即积累数据,因为我们在积累数据的过程中只要保持数据足够准确和全面(智能硬件则能为我们收集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可能就会为我们提供数据准确和全面的基础),那么实际上数据中就包含了我们人类处理事情的所有逻辑。这样做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这个方式可以让我们在某些领域更早的实现人工智能,这就是足够。
所以当智能硬件真正的参与到了产品闭环当中,所能出现的产品前景是多么的广阔,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医疗行业所承受的种种不公平都会被解决。
另一种闭环,一个好汉三个帮
单一的硬件提供的单一的数据并不能构成一个智能生活,你通过智能手环收集到的跑步数据并不能让你快速的减肥,因为你锻炼的同时,你有可能仍然处于一个糟糕的饮食状态中,所以你可能努力的半年终于从一个胖子变成了一个体力不错的胖子。那什么是更合理的?例如你有一套智能厨具,这套智能厨具可以在为你提供美味食物的同时计算出卡路里,而摄入的卡路里和跑步消耗的卡路里结合就能为你提供更好的减肥计划,事半功倍。有人会问了现在市面上存在着各种减肥餐并且是控制好的卡路里完全可以作为数据直接饮用,但是这些减肥餐的口味和单一性会让你快速产生厌倦,而一套智能厨具可能会为你制作出品种多样且更符合你口味的套餐,这才是数据化对于个人服务的重点——基于个人情况提供服务。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数据是无用的,即便他知道吃一只甜筒需要多跑多少米才能抵消掉,但实际上他很难在一天内再增加那么多的运动量去消耗,而第二天可能喜欢甜筒的味道又吃了一只,那么什么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知道你今天多吃了一个甜筒(因为你通过了微信购买了一个甜筒,而这个时间段你在上班所以不是给你的女朋友买的),然后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运动习惯在未来的5天内适当增加你的运动量,当你第二天再次购买甜筒时,人工智能相应的对你的运动量再次进行调整,并且告诉你,你如果长期购买甜筒这个月将会少请女朋友看一场电影,而这场电影是你女朋友非常喜欢的。在个人服务上将数据变成任务反馈给用户,告诉用户怎么做比单纯的反馈数据更有效,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数据分析师,即便是数据分析师也有想偷懒的时候。而数据就可以作为用户任务结果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所做即所得。
但是上面的例子中,你需要的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载体,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当中,手机是非常有可能成为个人级别人工智能的第一个载体,那么我们就可能遇到目前手机所带给我们一切不便。想象一下,将来人工智能硬件生产厂商多如牛毛,每一个硬件厂商都有自己的app需要你去下载,你可能穿着Nike的智能跑鞋,Adidas的智能塑身衣和来着某未来医疗独角兽的智能身体监控智能硬件。你需要在你的手机上下载3个app来享受他们给你带来的服务,但你还是需要把这三种数据结合起来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体验,于是这三家公司与Apple和Google合作,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两个平台上结合使用,但是如果你突然想把你的Android手机换成iPhone呢?是的,本质上手机也是硬件,再更换设备时候我们仍然要按照硬件厂商的设定进行。是不是听着很耳熟,这就是当初张小龙提出小程序的一个出发点,将设备的概念淡化,那么为什么可以做到?就因为微信强大的覆盖率,作为一个一般用户,我们的手机里肯定会有微信,那么无论我用那个厂商的任何硬件,只要能装微信,那我完全不用再为本段当中提出的问题所困扰了。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将来会出现微信这种模式的人工智能公司,他们专业搭建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硬件公司通过API进行合作,让一切联通和智能起来。
总结
本文从产品闭环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了两个维度去思考人工智能硬件
1.纵向单一产品:人工智能硬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循环关系。
2.横向多个产品:产品之间的合作完成服务。
科技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不断的淘汰之前的工具,我们也会发现许多单一功能的工具正逐渐的被淘汰或者被融合进入到其他产品当中,今天一部手机就可以取代20年前的手机+照相机组合。而手机正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可以直接将照片保存、展示、制作和分享,完成了照片这一载体的闭环而取代了普通家庭对于卡片机的需求。而前两年热门的手环,如今也完全被功能更加强大的手机app+手机的组合给取代了,真是因为手环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闭环这一原因。但个人级别的人工智能硬件在其市场在触碰到健康医疗、安全等方向时会具备更加宽广的市场,而这些是手机无法办到的,因为谁都不会为一个能够测量脉搏的手机买单,也不会有一台手机能够监测你在锻炼身体时那块肌肉的用力不对。所以在开发人工智能硬件的时候,多做这些闭环的考虑,让人工智能硬件真正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让人工智能硬件在火过之后就变成吃灰的战利品。
作者:牧云 产品经理 游戏爱好者 擅长数据分析和场景分析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欢迎进行产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