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学完了学习系统的概念,一直觉得系统这个抽象名词是晦涩难懂,且难以应用到我生活中,每天充斥着无数的信息,从一早起来看个S的公众号,接着是line,facebook的新讯息,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小红点给消灭,急迫地想与世界连接,好像不这麽做,会有一种焦虑感丶一种说不上来的怪异感,於是早中晚,我们仍是被无数讯息轰炸,不管是主动吸取讯息丶或是被动接受,这之间的边界好像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我们学习系统的"输入端",
就变得杂乱不堪,甚至我们有时候连主动吸收丶被动吸收丶有意识接收丶自动化驾驶模式接收都分不清楚,因为分不清主次关系,所以乱了方寸,一旦乱了方寸,就没有整个格局架构,所以也无法建立属於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S讲的,你所吃进去的知识,都像一锅粥,整块是糊的,纵使下次要把它捞出来,且无法拎成“一串”,因此你当然脑中是筛满了垃圾,毫不自知,但急不得,不可能突然招到一个方法,就快速升级,当中脑中的清理,是得慢慢去整理丶梳理,最後固化下来,才是一个正确的吸收方式!
说了拉哩拉扎,还是得把点提出来,且冷血执行,最终才有可能内化,
所以提出以下幾点,让自己去连结(学习系统的3之一要素),之前所学,且自己订出一个规则,让自己真正能够实2这些点!才有真正的实质意义。
1.收入热情,稳定释放?
问题:很多时候,在执行一开始的计画时,我们组会习惯用力过猛,期望尽早看到我们得功效,假使成功後,会累得成一条狗,可能生活会有很大的冲击,但假使失败,那麽我们很容易就放弃,然後去挖一个新的坑
原因:
原因一,误认为全速冲刺才是最好的策略,先不管配束与体力,使出十分力就对了,才不会懈怠,没有用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去积累与学习一件事,导致用力过猛,所以匮乏。
原因二,误认为收住热情不动,就是偷懒,会立刻有自责心态,让自己陷入无法静心的状态,因此吸收的知识无法有秩序丶有条理地进入脑中,且真正消化吸收。
归纳:
总结来说,我们心里都误认为做“多”,是好的表现,然後做少少的事情,就是偷懒丶不卖力,因此我们会卡在不想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差劲的状态”中,所以我们会模糊化丶会急躁丶
会贪多丶会去用自我欺骗的手段,来告诉自己不是这麽糟,但实际上是,我们的行动力,是需要蓄积能量,需要在某些时刻让他去获得休息,且更有耐心地相信结果始终会到来,唯有如此,才不会用力过猛,也能透由循序的方式,让自己走着适合自己的成长步调!
2.输出倒逼输入?
输入边界
以输入定义来说,是一个外部到内部的有效过程,但这个过程是有个边界的,举例来说,读一篇朗读帖,我的输入边界就可能是8个单字是不能理解的,但其馀的单词丶句法我可能是看过,但不会使用,那麽你就得把这些你不懂的丶不会用的,纳入你输入的过程中,简单来说,就是诚实坦然密对自己,审视自己未知与已知的数量,然後再去消化,否则什麽都不追究,一篇文章拿来乱读,最後也是徒劳无功!
输出边界
我发觉往往在输出时,我们其实也很容易有灌水的或者流於形式的纪录,但我觉得最大的关键点,是我们的输出是可连结的丶紧密逻辑地丶以输入与行动为本的,会这麽说,是因为我发觉自己假使学习不好时,再进行检讨时或是反省时,总是会避开一些通点丶盲点,然後最後就跳到别的愿望去了,原本的坑丶原本的弱点依旧存在。
因此,在输出时的边界,更要去以输入为基础,不要因为情绪上的鸡血,而偏离主线,然後又是一次的温暖精神鼓励,而不去面对真实而冷冰现实,总结来说,输入边界不仅得扣紧输入,以也要仔细推敲,逻辑严谨,再去慢慢调整节奏。
3.结论:
从前言的学习弊端起,我意识到我们其实没有做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的边界一个很隐蔽的观念,但边界决定我们随时的吸收开关丶吸收范围丶吸收程度,种种来说,算是一个大脑的重要城门,过去因为都太含糊了丶太随便了,所以我们也不知塞了多少垃圾在脑袋中,因此我们现在得要做的,就是厘清思路丶建立边界丶有意识地理解输入与输出的边界,唯有如此,才会有更清晰的架构丶做事也会更有章法,才能去面对更多的知识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