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想听听国学大师季羡林如何谈看书和写作。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故而想从季羡林先生的这本《坐拥书城意未足》中循着季老的笔迹寻觅我想要的答案。
说到书和写,我也认定“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大约是因为小时候钟爱听隔壁小哥哥讲故事,后来学会认字,开始爱上看书,从喜欢书到喜欢启蒙的语文老师再到喜欢写写。
为什么要看书?
季老的观点是,书是古人留给现代社会的智慧宝库,是知识财富传承的工具,是获得重要信息的一个途径。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是国家和民族存在下去的根本。季老鼓励当下的青年多读书多思考开卷有益。
如何读书?
有人问,怎样才能培养小孩子看书的兴趣。
就我自己而言,是因为喜欢听故事才爱屋及乌喜欢上文字和书。季老在浩如烟海的书城中推荐了一些他最爱的书:《史记》(雄浑)、《世说新语》(言简意赅)、《儒林外史》(简明)、《红楼梦》(细腻)、李白(流畅灵动)、杜甫(沉郁顿挫)、李义山(韵味飘逸)的诗、李煜(不作雕饰)、陶渊明(朴素)、苏轼(凝重磅礴)、纳兰性德(胸怀)的词、陈寅恪(洞察幽微)和德国吕德斯(鞭辟入里)的考据等。
在读书的题材和内容中,季老提倡除了读自己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中外历史、文学、科技等等,以便拓宽知识面,文理结合,新旧兼通东西融汇,文化底蕴是创造“美”的灵感来源,是肚子里有货的依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喜欢书了,会看书了,那么如何写作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里说过信息处理过程:接触、吸收、理解、整合和保留,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和季老所说读书获得重要信息不谋而合。季先生对于写散文的一些要诀:
一要“立新意”:
写作是通过读书来获得信息的另一个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季老提到,看的越多,则望文生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新见解。“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季羡林说光靠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有新意和灵感。粉饰过度,单纯的追求技巧,则是画蛇添足;规规矩矩无病呻吟则读之无味;如若在结构逻辑性、系统性地基础上点缀一些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返璞归真,一篇文章有了斐然的文采和深邃的思想,才能传达更深的境意。
二要“有真”“有情”
散文要包涵“真”和“情”,如若编造,东拼西凑平淡无味;如若无情,了然无共鸣。有真有情,新鲜动人,真情溢出,淳朴自然,有写诗的韵味有奏乐的旋律,才会产生灵动地美感。
三要“惨淡经营”
刘未鹏在《暗时间》里说:“兴趣遍地都是,专注和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稀缺的。”季老主张写文章除了新、真、情和天资以外,亦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写作没有捷径,务必千锤百勤奋努力炼务实笔耕,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如何治学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季老对于梵文的研究启蒙于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陈寅恪和德国恩师吕德斯严谨治学,细致严肃认真地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他。对于学术问题,必须锲而不舍深入研究,切入一个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学以致用,季先生研究梵文和巴利文除了自己的兴趣,更深一层次是想通过对梵文的研究把中国古代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增进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季先生一生博学,精通12国语言,在如何学习外语中,他给出的锦囊是注重学习方法,先阅读原著,用词典自学语法。勤能补拙,不走捷径,学一门外语须终身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坐拥书城意未足》通过三大篇幅分别阐述为何读书怎样读书、怎样写作以及如何严谨治学。读季羡林的文字,深觉他老人家博学多闻勤奋好学谦虚谨慎。
活到老,学到老,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这让我有些自愧不如。
近一年时间开始规整读书计划和时间管理,利用暗时间来看书,有选择的看书,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增加一些财经、历史、心理学、育儿和思维之类的。看完写书评,把书中的有用的知识拎起来规整反刍深加工。
把阅读养成一个固定的习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季先生的国学大师名副其实,身在高处,依然勤奋好学,开卷有益,在季先生的文字里,感受到一位可亲朴素的老人循循善导,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读者。既然求学之路没有捷径,那么我们亦要坚持不懈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宝库,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莫辜负大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