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展示了一个 HTTP 消息在发送和接收过程中,经过 OSI 七层模型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图的左侧展示了发送过程,右侧展示了接收过程,从上到下分别表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会在上一层的数据基础上添加自己的头部信息,最终在物理层传输比特流。
详细解释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数据单元:HTTP 数据(Payload)
-
封装:
发送端:应用层生成 HTTP 数据。
接收端:解封装后得到 HTTP 数据。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数据单元:TCP 段(Segment)
-
封装:
发送端:传输层为 HTTP 数据添加 TCP 头部,形成 TCP 段。TCP 头部包括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序列号、确认号等。
接收端:传输层解封装 TCP 头部,得到 HTTP 数据。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数据单元:IP 包(Packet)
-
封装:
发送端:网络层为 TCP 段添加 IP 头部,形成 IP 包。IP 头部包括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TTL、协议等。
接收端:网络层解封装 IP 头部,得到 TCP 段。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单元:以太网帧(Frame)
-
封装:
发送端:数据链路层为 IP 包添加以太网头部和尾部,形成以太网帧。以太网头部包括源 MAC 地址、目的 MAC 地址、类型等,尾部包括帧校验序列(FCS)。
接收端:数据链路层解封装以太网头部和尾部,得到 IP 包。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数据单元:比特流(Bits)
-
封装:
发送端:物理层将以太网帧转换为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纤)传输。
接收端: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并转换为以太网帧。
发送过程
1. 应用层:生成 HTTP 数据。
2. 传输层:将 HTTP 数据封装成 TCP 段,添加 TCP 头部。
3. 网络层:将 TCP 段封装成 IP 包,添加 IP 头部。
4. 数据链路层:将 IP 包封装成以太网帧,添加以太网头部和尾部。
5. 物理层:将以太网帧转换为比特流,通过物理介质传输。
接收过程
1. 物理层:接收比特流,转换为以太网帧。
2. 数据链路层:解封装以太网头部和尾部,得到 IP 包。
3. 网络层:解封装 IP 头部,得到 TCP 段。
4. 传输层:解封装 TCP 头部,得到 HTTP 数据。
5. 应用层:处理 HTTP 数据。
总结
这张图清晰地展示了一个 HTTP 消息从发送到接收的全过程,包括各层的封装和解封装步骤。每一层都在上一层的数据单元上添加自己的头部信息,以确保数据能够通过复杂的网络环境准确到达目的地。理解这一过程对掌握网络通信的原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