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整在家(我的意舟居)呆了一天,除了去门口小超市买了给大儿子配稀饭用的咸蛋和榨菜。
回家呆在家的感觉真好。尽管在自己家要管一家四口的口粮,尽管大儿子今天还上吐下泻需要照顾,尽管老公还是不时使唤。
人生也真是一趟奇幻之旅,在这座曾经陌生的城市,会遇到一个人,然后结个婚,生了娃,再生一个娃,终于搬进一个,家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
昨天还跟弟弟说,叫他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私人空间,争取早日给他们俩单独的房间。毕竟我和他从小都不曾有过自己的房间。那时候父母都没有这个意识。记得自己小时候多想有一个属于自己单独的房间啊,写过一篇作文,说人生有一间房,有一桌一凳,足矣。
只是,这个小小的目标,直到我出嫁前也未算完成。
小时候一直跟着我的小脚阿太一起吃住抵足而眠,直到初中离开她住校,住一二十人的那种乡村学校的大通铺。后来,走入社会颠沛流离中求生存,私人空间更无从说起。
后来和父母在杭州一起做点小买卖。和另一户人家合租过,睡过农民房小阳台过,也和弟弟同一房间过,直到买了一套三房两厅的,有了一间小小的房间,心满意足。只是2006年简单装修住进去后,在2007年定婚后,听到母亲和父亲嘀咕商量要把这一间出租出去,我才意识到,就算娘家的房子再大也只是我暂住的屋檐,在娘家只是客居者。
所以说,从小到大,尽管我是那么地爱我的原生家庭,可在那个家里,我是没有归属感的。
结婚一开始也是租房的,租了好几次房后,和老公一起拼搏,才买了第一套房,一直和公婆一起住,那时老公在外地,大姑一家经常过来,其实也是没有家的感觉的。后来也一直是和公婆同住。
直到,17年吧,在同一个小区买了第二套房,才真正有了家的概念。尽管那时候公婆也是随进随出,同一小区也还一起吃饭,可那是我真正开始感觉有家。
那不是婆家也不是娘家。有家那年我算来应该有36岁了。
再后来,因对孩子学习的考虑,再次搬到现在的家。这一次我们一家四口住,我给这个家取名意舟居,两个孩子的名字各取一。和老公说,这几年,我们俩才像真正的两口子,以前都是白天各忙各,晚上和公婆搭伙过日子。
母亲总是一再告诫弟弟,妻子和儿子要在自己家里生活,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她家的烟火生生不息,而公公婆婆希望她的四个子女在她身边围绕一如从前。
我不再强求父母亲的爱,也不介意公婆喜欢多子女一家亲,因为一想到我已经拥有了这么多,老公对我的好,和两个我心中无以伦比的孩子 ,我都会觉得自己好幸福。
原来,身为女孩,一无所有开始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起点低,怎么走都是往上走。
就算只多一点点拥有都是命运的馈赠与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