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画写实的,但是我不得不很悲愤地承认,当代艺术里,写实是小众,具象写实则是绝对小众。它甚至被认为是对当代艺术的背叛,因为它又回到了几千年前绘画的直接表现手法。而具象写实里,又有一个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流派,叫做照片写实,就是对着照片一模一样画出来。
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对艺术一知半解的小孩时,跑去美院油画系玩,看到他们居然对着照片一模一样画画,觉得好失望,好没有创意。后来去了国外艺术学院,发现教授们对于照片写实的态度有两个极端,一些人认为这样对学生技术提高没有帮助,一些人认为,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身份,照片写实绝对是有意义的写实。那么为什么对着照片画的画,还有其艺术价值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逼真的写实,确实有其不用寻常的展现力和震撼性。比如Catherine Murphy的作品。
这是她1994年的bathroom sink. 水池,镜子,逼真的发丝。没有一处人,却处处有人存在的气息。镜面与水面的双重反光,为整个画面增加了一层神秘感。Murphy 特别擅长处理间接体现人物的题材,比如2013年的新作Clasped(下图)并没有露出人物头部,却通过其他细节展现了人物个性。
其实当画作本身有如此展现力的时候,怎么画出来,无法是一种方法而已(其实现在别说对着照片写实,投影到画布上作画,也无可厚非)。并且,对于照片的选择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Eric Fischl 2002年的living room系列。从整整2000多幅照片中,选出了12幅,以上是其中两幅。从场景设置,到拍摄,选择,到最后一笔一画体现,每一步都有艺术家的思考。
其实无论艺术家画得多么逼真,画和照片必然有其不一样的地方,而这所谓的不一样,往往都是神来之笔。
我们对比一下George Shaw 2002年的这幅画和场景的谷歌地图照片,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而且房子中间的巴士站,在画中被移了位置。为什么呢?是画的时候真的不在这里,还是艺术家为了结构或者其他原因刻意改变的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会思考,这种如解谜一般的想象,增添了画作的意义。
再来几幅George Shaw的画,个人特别喜欢画中的意境。细节可以与照片一模一样,但整体的氛围完全是照片无法达到的。
当代艺术有个很烦人的地方,就是作品都要解释得出意义。一个垃圾袋如果有很高深的含义,那它就能拍卖出天价。一幅写实画,如果说不出什么,那它可能只能被挂在商场算作二三流画作。其实我自己对这一点是不太赞同的,艺术思想的确重要,但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展现力和感染力,才是艺术语言的本来目的。
(图文原创,简书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