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方人来说,“五九”节气的北京城并不算太冷。
城市里,挂着白雪的树枝与深红色的砖墙高低辉映,显得肃穆与精致。街道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行人可能是赶时间上班,走得比小城市的人要快上许多。走进地铁通道,像是进入一座大型迷宫,高低起伏且纵横交错。
尤其是带着孩子,她今年才三岁半,在家里小区转转体力倒是跟得上,但是对于跨城市的旅行对她来说就变得千难万险起来,其实啊对于她来讲倒是好说,开始的时候电梯都不坐,总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后来感到累的时候就喊上一句“爸爸,抱……”好吧,作为爸爸的我就像是士兵必须服从将军的命令一样,立马抱起孩子,在迷宫的上下起伏间穿行。
其实几天前就已经在网上查找了旅游攻略,分析各个旅游大V的出行建议。规划出东西两条经典出行路线。东线为故宫、雍和宫、王府井,西线为清华大学、颐和园。
今天是西线的最后一站——颐和园。目的还是走最近的路,观最多的景,于是按照计划与家人从北门进,东门出。刚一进园门,闻名遐迩的苏州街映入眼帘,湖水两侧的店铺都是仿造南方建筑风格。有趣的是现在正值冬季,冰冻的湖面给湖边南方风格的建筑平添了只属于北方的刚毅。
顺着台阶一路直上,台阶一直是我孩子的最爱,仿佛台阶比直路轻松似的,脚的尺寸与台阶大小完美契合,看她上的每一蹬都使出浑身力气,让她乐此不疲,拼命向上。
想想这也有些道理,上台阶能够让孩子感觉自己迅速长高了,也能够让孩子凭借自己看到更远的地方,这些都是她希望短时间能够实现的愿望,就像我们想让他们看见更多更美的风景一样。
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后就算是到达了小布达拉宫,小布达拉宫以黄砖绿瓦为主,放眼望去,原来这里才是登山的开始。
山坡可是不低,蜿蜒曲折,或需侧身小碎步横穿,或需低头大踏步跨越,最后还需要纵身一跃,到达高点。
这时的孩子体力已经有些不支了,要我有时扶着,有时抱着,心里也会想是孩子才使得上山的速度慢了下来。
正巧在这时,正好遇见一对夫妇在数落自己的孩子,小男孩有7岁得样子,肚子有些发胖,因为孩子走的慢,孩子妈妈嫌弃得说道,看你走得这么慢,什么时候能到啊!
妈妈的声音很大,周围人都转过头来看这个小男孩,小男孩也因为周围的关注而红了脸,但他并没有选择顶嘴,而是默默低下了头。
这可能是妈妈的激将法,而这么多人看着效果未必很好。
很多时候,童年的颜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底色。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登上北山顶,就听见有导游开始介绍这个颐和园的主人,慈禧。
导游介绍说,慈禧17岁进宫封为最低阶的答应,通过智慧和努力,她26岁就达到最高阶的皇后,不能不说她的权术手段只高。开始时慈禧由于身份低微,皇帝住在宫中,她只能是住在郊外,这种情况她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终于有机会托人打听到皇帝喜欢江南小曲,她就天天练习。一次皇帝来到郊外,慈禧就制造了不期而遇,利用江南小调俘获了皇帝的芳心,从此平步青云。要是按照女强人的标准来衡量,慈禧是女人学习的榜样。最开始慈禧很是节俭,但成为皇后时就变得挥霍无度,北方人常说的“败家老娘们儿”,就是从慈禧这说起的,应该说慈禧的奢靡生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听完导游的讲解,发现时间已经过去30多分钟了,颐和园这个地方真的是“三分看、七分听”的地方,本是一座平白无奇的亭子,硬是在这津津乐道得听着,乐此不疲。
从山顶下来就到了几百米长的长廊,红柱绿顶,长廊两侧的木檐画着名著图画,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等等,图画色彩艳丽,人物栩栩如生。
由于长廊十分平坦,许多扶着老人的旅游朋友们都在长廊慢慢行走,一边远望冰面上嬉戏的孩童,一边谈论长廊上图画背后的故事。
我们扶着孩子在长廊行走,正好前面一个中年人扶着一位老人前行,我们就这样平行的有着,不远不近。
这个距离仿佛是时空的穿梭,想象着前面的一对就是未来的自己。自己的孩子不久就长成成年人,而自己终将步入老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怀念曾抱着孩子一起来颐和园的时光,当她渐渐长大,进入大学,步入婚姻。
当老的时候来到颐和园看见有位爸爸抱着孩子的时候,我一定会两眼放光,心里失落。
其实成年人的一生不是我们陪孩子,而是孩子在陪我们。
趁孩子还没有长大,趁我们还没有老去,趁时光刚刚好,珍惜陪孩子长大的日子吧!最美好的一天永远是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