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谢林的绝对概念已经指明,费希特关于概念和直观的鲜明区分的观点,以及由此对直观作用的点滴本身都是不必要的。
黑格尔甚至认为,直观和概念之间也未尝就是泾渭分明,直观是直观,概念是概念,但是,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著作的目的绝不只是要扬谢贬费,而是要表明,黑格尔要表明他自己对哲学的见解,这部著作的哲学史意义就在这里,越来越受到别人的重视。
就是一般我看到现在西方学者,讲到黑格尔思想的时候,总是从这部书开始讲起,这是对的。黑格尔告诉他的读者,在这本著作里面,他说我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黑格尔敏锐地发现,现在的特征就是就是分裂。
现代社会就是完全被撕成二瓣,说成了表象为精神,分裂为物质,就是精神和物质,肉体和灵魂。
信仰和理智,自由和必然,感性和理性才智和自然存在与非存在,概念、存在,有限和无限。列举完这一系列,我们甚至于可能认为这些对立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话的时候就会用对比来讲,这是自然,我跟你讲的是人文,或者说你人太感性,让你静一点好不好,实际上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已经把他们认为是分开,这就是我们现在人。
你要在古代的人他不会这么讲的,柏拉图他不会这样讲话,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就更不用说了,非常的感性也非常的理性。
所以,你看苏格拉底的那个话有意思,感性极了也理性极了,列举完这些对立以后,他说当统一的力量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对你失去了他们的活生生的联系和相互信任而获得独立,哲学需要所产生的。
就是同人类原来是认为生活是统一的,当统一的力量消失了,对立失去了他们活生生的联系和相互性,对立是有的,但是,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联系和相互性,当对立失去了他们活生生的联系和相互性而获得独立,对立不是对立,这时候就需要有哲学了。
所以,他说哲学的需要就产生了,可见他的哲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克服这些对立,当时候世界分裂了,哲学就需要出来,我们现在不是分裂两个,现在我们分的厉害。哲学基本的目的是克服对立和分裂。
在经验的世界心灵发现种种的差异,对于明显的矛盾,他试图去构建一个统一的整体,去克服被卑劣的和谐,是理性的基本兴趣,就是要达到一个统一的综合,这是黑格尔的哲学的一个基本的一个特征和目的。
我讲出来就是黑格尔一生也没抛弃他自己的哲学的想法,就是要追求统一。这实际上就意味着,绝对是为艺术构建,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综合最终必然包含着一种整体的实在,他必须克服有限和无限的基本对立。
而不是通过否认有限的实在性,也不是把无限归结为有限特殊不本身的多样性,而是通过把有限整合进无限。
你看西方现代的哲学,近现代哲学就是这样,要么像在黑格尔之前的两三百年,是前一种否认有限的实在性,追求无限。而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又是把无限归结为有限的特殊性,强调有限而否认无限。
美其名曰反形而上学。
黑格尔存在这两者之间,他要走一条中道,他认为这两个倾向都是不对,这个中道就是要把有限整合进无限,这是一个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但是,立刻就出现了一个困难,如果绝对的生命是哲学构建,构建绝对的手段就是反思,但反思只能作为知性起作用。
因为反思只是设定可是对立长存,而不是克服他们。因此,黑格尔说一定要把反思和先验直观统一在一起,先验直观主要他发现的是,理想与现实观念和存在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渗透的,反思做不到这一点,而只有先验直观可以做到这一点。
要把反思提升到理性的层面,我们要有一种思辨的知识,就是黑格尔大胆地提出,这下面是他的原话,必须把他就是思辨的知识,视为是反思与直观的统一。
因为在康德的费希特那里,都认为反思是反思,直观是直观,这是两种不同的功能。而黑格尔和谢林都认为,我们必须把反思和直观融于一炉,这才能够产生思辨的知识。
在我们一般的人,只是停留在知性思维水平的人,当然会觉得这几乎是无常,反思就是反思,直观就是直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功能,当代哲学家从熊十力,他就是要讲反思。
然后,就不知道就讲直观,而说中国哲学是讲直观的,西方哲学是讲反思的,他没有想到西方人还有提出说,这两种东西可以把他融为一炉的,反思和直观是可以作为一个东西来讲,如果要能够看到这一点,当然你中国哲学的一个眼界就可以大开,否则他就比较落下一个话,你说你能够直观,没有办法检验,最后你是顿悟了,每个人顿悟,那也保不起你的顿悟,跟我的动物是不同的,顿悟就没有意义了。
你说你已经顿悟到了,我说你还没顿悟到,而且我们互相自己既然是顿悟,我们的顿悟没有办法让对方理解,那哲学还有什么意义吗?
这些这些质疑都是很难回答的。黑格尔在里面他提出一个设想,就是把反思和直观给打通,我们在康德的体系中我们不断的遇到,因为康德的体系是二元的,我们在他那里不断地遇到无法调和的诸如像现象和本体,感性和知性这一类的二元对立。
费希特试图解决这些对立,黑格尔同情费希特试图解决这些对立和分裂情况的努力,例如他完全同意费希特排除不可知的物自体哲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哲学的绝对的原理,他的一个真正的基础和坚实的标准,在费希特体系中就像在解离的体系中一样,是理智直观,或者用反思的语言说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科学当中这种成直观成为反思的对象,因此,哲学反思本身是自己成为他自己对象先验直观,是以他为统一,从而他是思辨,因此费希特的哲学是一个真正思辨的产物。
他说哲学的一个原理,哲学的绝对的原理是理智直观,而理智直观,可以用反思的语言说,那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客统一,这就是理智直观,我们主体和个体统一,这是用反思的语言说,如果我们现在用谢林的体系的语言说,这就是理智直观,但是,在科学当中,科学会把这种直观当作反思的对象,用反思的方法来处理直观,因此哲学反思本身是使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对象的那种先验直观。
这句话是有点绕,哲学的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先验直观,他和先验直观是使自己成为他自己的对象,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反思就是先验直观,在这里反思和直观和在一起了,什么叫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先验直观,他直观他反思什么,他把自己作为自己的对象,那他反思的是自己是与他为一,哲学和自己的对象唯一,主客体的统一在哲学这里达到了完成。
哲学和自己的对象化统一,从而当哲学和他的对象统一了以后,他就是思辨。因此费希特的哲学是一个真正的思辨的产物。虽然费希特看到思辨哲学的前提是一个最终统一,并且从同一性原则开始。但黑格尔说,但是,同一性的原则不能成为体系的原则,体系一开始形成同 一性就被放弃。
其实黑格尔的意思,他不赞成把抽象的统一作为一个原则,因为我们体系要展开,就必须要把统一性给他放弃,不放弃没有办法展开,世界要展开必须要由一变成多,所以,他说体系一开始形成同一性就被放弃了,同一性的原则不能成为体系的原则,因为体系他必须是多的众多的一。
所以,你一开始就把他作为体系的原则,他是我觉得是在旁敲侧击,针对谢林,因为谢林是把同一原则作为绝对的原则,而在这里黑格尔实际上已经在旁敲侧击谢林,已经有点曲折的隐蔽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显然是针对谢林讲的,但是,讲费希特不要紧,讲谢林它不是很高兴,那就不指名道姓,他只是好像是在论述自己,实际上是有他自己的针对性,在意识理论的演绎当中,演绎的只是客观世界的观念,不是世界本身,这个黑格尔看得很清楚,我们只是只有主观性,黑格尔认为有两种演绎,一种是理论演绎。
在理论演绎的时候,在意识的理论演绎中,演绎的只是客观世界的观念,不是世界本身,那时我们只有主观性,因为我们演绎的全是世界的观点;但是,还有一种演绎叫实践演绎,在实践演绎的时候,真实的世界就向我们呈现,实践演绎他居然黑格尔能够提出一个实践演绎,一般的按照在康德说实践是人的行为怎么能够演绎。
实践就是生命的演绎,在黑格尔看来,就是我们人的存在,生命存在的演绎怎么不能演绎。在这个里面,当然你要完全用旧的知性理论的那一套概念系统去讲他,黑格尔在这里是讲不通的,是无理取闹,不是在说应不讲道理,但是,他有道理,后来海德格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精神虽然很不一样,但是,也是这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