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是一个德国青年,他从1999年起就开始在中国广西的一个农村义务教学,正如村里的人在背地里说:“卢安克真怪,不好好待在德国,跑到中国的一个农村,不拿工资,也不看书,而情愿走几十里的山路”。
要改变环境,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们的意识。卢安克刚来到村子里时,发现他招的学生基本上是因为经济条件差,而且大多是女孩子,刚开始大家都不会说普通话,卢安克只能从拼音开始教学生普通话。后来在实践中教学,卢安克发现村子里下雨的时候路难走,太阳晒的时候又因为路旁没有树太热,他就和孩子们因地制宜设计了三条路,卢安克的哥哥卢安思知道学生们的方案后决定出资2800元鼓励卢安克实现孩子们的计划。不久后,这条宽仅0.6米,长不足300米的小路如期竣工,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锻炼。卢安克又以同样的方式,和孩子们在学校边的小河上修建了一个游泳池。
卢安克的所作所为逐渐得到了远在德国的父母的支持,父母决定从退休金里一年资助他5000元人民币,即使这些不多的钱,他也大多用在了复印资料和捐款上,算起来他一个月的花费不到100。卢安克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花费了数年的心血,出版社后来给他4000元稿费,他没过手就直接让出版社捐给成都的一所学校……
卢安克在农村快乐踏实的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他一心扎根农村,接触现实。有人邀请卢安克到更好的地方工作,但是卢安克拒绝了,他认为,蹲在城市帮助农村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教育,因为农村才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能让他义无反顾地留在乡村呢?我想那是一颗赤诚的热爱教育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