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吐槽大会上呼兰说:
“我前一段时间去了书店,书店现在都已经开始出书的盲盒了,那一刻我都已经惊了!我说知识能这么学吗?学啥知识看命啊!命运改变知识啊!”
“这个钻石啊你该买还得买,你不能跟你女朋友说,这个钻石跟媒,它本质都是碳。女朋友还说,那你跟王一博,还都是人呢!
商家其实就是把一块钱的东西,赋予两块钱的意义,然后三块钱卖给你。”
你是不是衣食住行都不缺,但没事就想买点什么?
现代社会人们拥有的物品多了,人跟物品的关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很久以前拥有过多的物品,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坏事,炫耀性消费会受到惩罚。
在过去,消费的本意是物品的耗尽和消耗。
而到了21世纪,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人们消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新衣服、新饰品、新食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
就连手机上每一则推送的广告,也都是个精心打造的小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鼓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又与消费主义一拍即合,两者携手前行,催生了贩卖各种体验的市场,进而推动现代流量经济产业发展。
为什么「买买买」会让人快乐?
心理学称之为购物疗法,消费产生让人愉悦的多巴胺。
但得到一件新的物品的快感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形成快乐减退。
所以,商家鼓励大家:
“一时买一时快乐,一直买一直快乐!”
抵御消费主义的最佳手段是什么?
一位叫千九的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创作。
“你想,一张白纸,我就能画一幅画,小花小草,我就能拍一幅摄影作品,这就是在点石成金。
这是在一片意义的空白中,横空出世地创造出了意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被消费主义绑架呢?
所以才说嘛,抵御消费主义的最佳手段,不是节省,而是创作。”
消费产生多巴胺,而创作却能产生内啡肽。前者先快乐后空虚,后者先痛苦后幸福。
最重要的是,前者的快乐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而后者的幸福却可以实现复利效应增长。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买一个意义;在于创作过程,而不是消费结果。
这不,呼兰最近又吐槽天价月饼:
“尝了一口古法月饼,我都心疼古代人!
包装别说月饼了,就算是放的传统手工挖的土都卖这个价!”
虽说是搞笑段子,但的确是一种真实情况。马上就又到中秋,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