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喜欢养花草者,但从来没有主动学习过如何养花草。所以养的植物都是生命本身就很强的种类。
家里养的盆栽都是生命力强的、不开花的,浇点水就自然生长的植物。家里的客厅、厨房、卧室、厕所都养着绿萝,它们在我不断喂养普通水、羊粪水、黄豆水中,茂密到家里的窗台、桌台、柜台上,串长到墙上,天花板上。我曾经把校园里种满了景天,这种植物犹如田野中的草,冬天自然在土地里过冬,春天自然发芽、夏天自然生长,秋天自然开花绽放。
今年回到老家过年了,在不常住的家里自然要增添点绿植。于是到了花卉园。看着满枝头都是花骨朵的杜鹃,想象着买回家浇点水就绽放的景象,下手选择了两盆带回了家。说实话,对养开花的植物我心里是没有信心的。因为之前也养过,无论如何养不好,常常是把进家门时蓬蓬勃勃的花们不过一些日子就放到了垃圾场。
带着杜鹃回到家,自然是想当然地放到阳光充足的窗边,干紧浇足水。只等花骨朵们吸足水分后的自然且立马的绽放。
过了一天没动静,过了两天不仅没动静反而那本来看着就要待放的花骨朵们还有点紧缩的样子。
阳光水分都充足的杜鹃怎么不好好生长?老公说,你百度一下杜鹃怎么养。
这一问,不仅问来了杜鹃的生命,还让我对自己的“想当然”来了一番批判性反思。
百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杜鹃是南方山阴面的植物,所以喜潮湿、阴凉且通风的地方,杜鹃的根须特别细,浇水要靠它自己从根部自然吸收。能看懂吗?简单的很,一读就懂。于是按度娘指导立马行动。第二天杜鹃的叶子和花骨朵们湿润了,第三天有骨朵的开始舒展了,第三天好几朵花绽放了。原来,这么简单!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为什么不知道?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为什么不知道去问、去查?类似简单的问题,生活和工作中有多少事儿被“不知道”“不知道去问、去查”耽搁了本应有的好结果?推而广之,教育的问题上被如此认知和行为影响了多少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渗透在根性中的“想当然”带来的是危害,危害着人、事、物的正向拓展。
如何规避“想当然”?
一、要学习,更要在学习中思考。
学习不是一年读了多少本书,完成了多少作业,写了多少读书笔记,而是通过学习装进大脑里的信息是否在不断改变着认知。认知如何改变?学习的过程中要不停地思考,通过思考练就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的认知是通过批判且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的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处于“想当然”的层级上,那么就不会有提高,就不会产生“客观认知”。通过学习,装了多少知识只是提高认知的基础,为多角度看问题提供了思考的素材。通过思考提高的认知才是学习的目的。养不活杜鹃花是我的“想当然”,通过不停地学习,我的思维中有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才有了打破自己“想当然”的思维。两株杜鹃花才有了与我家之前的杜鹃花不同的命运。
二、要思考,更要在思考中实践。
许多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经过学习和学习后的思考而获得的。办法有了就一定要付诸实践。我的杜鹃花能得以正常生长就是源于此。作为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应该是这样。走进新网师新卓越课程班的老师们都在努力学习,都在不停地思考,都在把学习和思考的结果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但这样的学习—思考—写作并没有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闭环。若要形成闭环需要有实践。而真正的认知提高形成闭环还远远不够,它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线状,即:学习—思考—写作—实践—再学习—再思考—再写作—再实践,已至无穷。解决了一个养杜鹃花的问题,我就应该把这件事当作放弃、质疑自己“想当然”的突破点。
三、要实践,更要在实践中顺应客观。
对“存在”要追问、要质疑、要实践。所有的事情只有付诸实践,经由实践的考验而成立,才是最终我们要的效果。卓越2班的学习氛围被柳袁照老师拨动的轰轰烈烈,大家都被点燃,都被“诗意教育”点燃,于是,抒情的、写诗的大有人才辈出的感觉,仿佛人才都荟萃在了“永远的二班”。卓越1班呢?刘祥老师的几本书大家开始读,读的速度很慢,读的效果也就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站稳讲台的刘老师和热火朝天当过校长的柳老师带班风格、自身素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两个班的同学们都在学习、都在思考、都在写作,同时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短时间内出现了闭环,但要放到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呢?那就不是两位班主任说了算的结果了,而是要看客观规律与实践的匹配程度了。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要说“客观规律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客观规律面前,所有的“想当然”回被击破。
“想当然”是什么?就是不学习的结果,或者是假学习的表现形式。
真学习吧,在真学习中把自己的“想当然”祛的干干净净,才能获得真成长。养成绿萝犹如当老师遇到了本就是有学习天赋的学生。把杜鹃养成才是真正的践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