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于粑粑麻麻来讲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指导的过程。
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犯错”的孩子恶语相加。孩子的“希望“一旦被剥夺,便会加剧怯懦的滋生。怯懦最明显的特点是用贬低别人的方式,获得优越感,强化不通过努力就想得到别人尊重的想法。长此以往,必然会破坏人与人的关系。相反,当孩子“犯错“时,用鼓励的态度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会自信的成长。“我能,是因为我相信。”即为这个道理。
鼓励,需要具体且实事求是
鼓励不可过头,要有分寸感,否则孩子会有压力。“你一定行”,这句话表面是在鼓励。但如果孩子没有做充分准备、没有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你一定行“,对孩子来讲一句正确废话,亦或是压力...
鼓励,有时还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帮助孩子
上周和然然商量,等清明放假集中复习语文和英语单词,他应允。今早和他提起,他眉头紧锁,不耐烦的说:那么多词,肯定得做一整天。我都没发玩了...哼。说完,转头离开。
一会儿,他继续不耐烦地道:妈妈,今天我还想去找好朋友玩儿,这样的话肯定泡汤了。我说:也是哈,按你说的一整天都在复习确实很凉凉哈。那你现在是继续做生气包还是有啥好建议?他沉思一会儿,说:“不如我们把复习计划改成两天,今天半天,明天半天。这样既能玩也能复习了,可以吗”。我说:“好主意...
他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开心之余,主动跑到书桌旁开启自我复盘模式,1个小时后,邀请我验证,一次通关,高兴的喊出:“Yes“后,我们开启了美味的午餐,及午后的玩耍。
由此想到:其实每个孩子原生操作系统都拥有对抗困难的勇气,喜怒哀乐的情绪伴经常自循环的在父母面前交替上演。父母需要给予孩子一个有弹性的空间,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让他相信:任何时候,他都有选择的权利。当然,生气,抱怨也是一种选择。同时,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非常非常正常,但如果正确的表达情绪,一步一步的努力争取,最终,困难都会朝自己希望的样子渐行渐远。
就如这次的“考单词“时件,事情非常非常小,但作为老母亲也得益于这些小事儿。因为在和他一起经历这些小事儿时,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引导他,鼓励他。让他知道错误的表达情绪会使事情更糟,聚焦目标解决当下困难,才会有转机的可能性,即使没有,在人生这个维度上看当下的困难,也会豁达几分。
鼓励,会让“希望“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流淌在生命里,热爱生命即如此。
日更实践100天。与您一起经历:亲子不同时,花开可同期的美好